念好新工科建设的“三字经”
徐森是江苏大学纯电动方程式赛车的首届队长,从设计电池箱到动手焊车架,从车辆工程到控制、计算机学科交叉,他对电动汽车有了深入地了解,2019年本科毕业后以优异的表现被南京福特纳入麾下。“这样一个本科生实践平台,把知识运用与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锻炼了我的创新能力。”徐森说。
在江苏大学,新工科建设与改革已经连续两年成为学校“一号文件”的重要内容。“新工科+新卓越”双强化、“新工科+国际化”双促进、“新工科+双创教育”双提升……江苏大学一直在探索:新工科改革怎样做好“四则运算”?如何成为全面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动机和联动器?
全过程
打破学校与社会的围墙
从大二开始,江苏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生田野、朱强强进入肖爱民老师的项目组,分别负责服装自动化设备和智能清洗设备的开发。3年智能装备项目锻炼,两人本科毕业时双双被企业聘用,每月底薪近万元。
“这两个项目都来自于企业急需,结题后成果在企业很快都得到了应用转化。”肖爱民说。
教师队伍是卓越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学校积极调动专业教师积极性,鼓励教师参评具备教授和高级工程师相关能力、素质要求的“双高型”工程型教授职称评聘,利用教师资源把产业急需问题带进课堂。学校也广泛推动产业界力量积极参与新工科教育,仅机械工程学院就聘请了百余名行业企业导师和产业教授。
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如何无缝对接?在汽车工程学院,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张力生工程师走进课堂,开设“三维设计在车身开发中的应用”课程。车辆工程卓越1602班学生曾梓微说,“张老师有着丰富的企业经历,课堂上教会了我们许多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够很快应用在工作中。”
“从专业认知到毕业设计,校企融合全过程不断线,解决了校企工程人才培养诉求的不对称。”校长颜晓红介绍,作为有着工科行业特色优势的高校,江苏大学获批具有新工科内涵的国家级金课9门,学校积极引进行业与知名企业最新科技资源,将“校企交替”性分阶段合作培养升级为“校企交融”性一体化协同培养,共同开发、建设行业前沿类课程80门以上。
学校共有4个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在这片工程教育改革的试验田中,每个卓越专业开设2门以上由企业专家主讲的新产业课程,编写2本以上由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教材,新建2门以上直面新工科需求的专业课程,建设1个以上校企合作实验室。
新需求
面向未来培养创新人才
今年6月,学校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学院正式获批江苏省本科重点高校产业学院,校长颜晓红亲自担任院长。这是怎样一个宝藏学院呢?
学院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三个专业共建,合作共建企业包括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亚龙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百度时代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四家单位。
“每年学校从三个共建专业新生中选拔180名学生,实施小班化精英教学,面向高端农业装备产业,订单式培养智能农业装备人才。” 颜晓红认为,工程教育必须面向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与未来合作,以更高的综合性、更强的系统性培养面向未来的卓越工程人才。
学校以“工中有农,以工支农”办学特色著称,依托农业装备学科优势,该学院正是瞄准了农机智能化高层次人才短缺的现状,人工智能与高端农业装备交叉融合开展高水平农机人才的培养。
建得出,更要建得好。学校围绕农业装备优势专业,对新工科专业进行持续投入和倾斜,每年将教学投入30%的资金用于新工科专业的培育,新增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工程两个新工科专业。
“新专业500万元的硬件建设费用,没有细分到每个课程环节,而是拿出了340万元建设一条智能制造产线。”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许桢英介绍,这样一个智能制造平台,配齐机器人、3D打印、高档数控机床、智能传感器、三坐标测量机等智能制造装备,结合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工程、计算机视觉、数据挖掘等智能科学与技术,“我们要搭建起知识的脚手架,为全校新工科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个智能制造的实践平台。”许桢英说。
强改革
传统工科专业提档升级
近日,学校公布了2020级转专业名单,香饽饽变成了冷门,这是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等传统工科专业遭遇的尴尬境地。
学校工科专业数量有34个,工科学生人数占到了全校六成以上。传统工科专业如何升级创新?颜晓红提出,要面向技术发展改内容,面向内外资源创条件,不断“以新换旧”,为传统工科专业注入新工科内涵。
在学校2020版本科培养计划修订中,传统工科专业30%的课程进行了完善升级,增加了“四新”课程、校企合作课程、双语课程和跨学科课程,着力解决了课程体系中长期存在的“钉子户”“个体户”问题。
为了适应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发展,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就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在机械、电子传统课程基础上,构建了涵盖机械、信息、控制、智能知识结构的全新的专业课程新体系。而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面向国家能源战略需求,增加了储能科学与工程新专业模块,将新兴能源研究方向及时纳入课程体系。
“物联网技术已经融入各个行业,成为支撑各个行业的基础技术,也成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讲的内容。”开设“CPS技术与创客实践”的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教师朱轶就说,传统的科技创新活动只有少数优等生可以参与,而这门面向全校低年级学生开设的新工科大课程,提供各种开发板、传感器、机器小车,全程在实验室上课,让学生学习物联网远程感知与控制开发技术,并组团设计开发一个物联网作品,推出不久选课人数就达到了500名。目前,学校依托新工科专业,面向全校本科生新办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智能汽车、大数据技术与管理等10个新工科微专业,在传统工科专业内开设新工科大课程,在经典工科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设置新工科教学案例。
“以新工科建设理念引领,学校形成了布局更为完善的工科专业结构生态。”教务处处长王谦介绍,学校10个工科专业获批为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同时,学校全面实施国际实质等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有19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认证数量全国领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