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教育”写入了三河村村训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9-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督战未摘帽贫困县

    开栏的话

    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52个未摘帽贫困县克服疫情影响,创新工作方式,着力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干部群众顽强作战,不获全胜绝不收兵。近日,本报记者跟随中宣部采访团赴四川、甘肃、宁夏、贵州、云南、广西、新疆7省区,对52个未摘帽贫困县开展主题采访,报道各地在教育扶贫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及贫困地区的新面貌、新变化。今日起,本报开设“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专栏,敬请关注。

    从四川省凉山州府西昌出发,先爬上约3200米的山顶,再下降到2500米左右。颠簸两个多小时后,终于来到距西昌68公里的大凉山腹地——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

    在这里,记者见到了11岁的彝族女孩马海阿依,她正用工整的汉字,一笔一画写下自己的名字。在马海阿依身边,三河村村史馆广场上,10多个孩子分别用流利的普通话向记者介绍自己:“我叫吉木阿支,6岁。”“我叫曲木子作,12岁。”……

    孩子们身后是三河村易地搬迁后的集中安置点,黄墙黑瓦,牛头斗拱,宽敞明亮……不远处的山坡上种着中药材云木香,价值不菲的西门塔尔牛在蓝天白云下悠闲地啃着草……

    而离新居大约3公里的一处斜坡上,三河村原本的旧房子低矮、破旧,危如累卵,静静伫立着。刚下过一场雨,旧房子里漏雨的水渍还没干,屋里摆着大大小小存放东西的容器。村里的干部告诉记者,那里是放苦荞、土豆、玉米的地方。它们曾是三河村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的造访,使三河村“日月换新天”。

    搬进了新房子,告别了穷窝子,过上了好日子,三河村村民们脸上是满足、幸福的笑容。他们告诉记者,新生活“瓦吉瓦”(彝语“棒得很”)。

    这些都是一目了然的变化。但还有一些事在静悄悄地改变。

    记者在村民吉好也求的新居看到了他的大女儿吉好有作,她有一个自己的房间,有一张书桌。“我开学就读初三了,将来会继续读高中,大学想学医,学成后回来为乡亲们服务。”吉好有作对记者说。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到三河村看望的第一个贫困户就是吉好也求家。当时,尚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吉好有作已经辍学外出打工。此前,乡镇、学校、帮扶干部几番动员都收效甚微。

    直到习近平总书记到来后,嘱咐吉好也求“孩子的教育一定要跟上”,再加上当地控掇保学的强力推进,最终,吉好也求“想通了”,他把外出打工一年多的吉好有作叫了回来,让她重返课堂。

    如今,吉好也求的4个孩子都在西昌读书。那个曾为习近平总书记演唱《国旗国旗真美丽》的“小明星”吉好有果,也高兴地告诉记者,将来想当一名歌唱家。

    村里人告诉记者,吉好也求的孩子进城读书后,县乡干部反复做工作,大家的想法都发生了变化。村民马黑阿普让辍学的小儿子重新回到学校,现在已经初中毕业了;村民曲木子刀也找到村干部,说要把孩子送到县城读书……

    李凯是西南石油大学派驻三河村第一书记,他记得,以前村里的孩子都很腼腆,跟他们说话也得不到回应,但现在,每个孩子都很自信、大方。“现在孩子上学不但不用交钱,还有各种补贴,这样村民们就没有理由不让孩子上学了。”李凯告诉记者,截至上学期,三河村学前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共有428名,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一切都在变,最关键的变化是老百姓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了,我最高兴的就是这件事。”看着围在身边的孩子,昭觉县副县长吉色方森突然提高了音量,眼睛里也放出了光。他说,这些年社会的发展,老百姓都看在眼里。与此同时,教育给家庭带来的变化和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也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老百姓都意识到,只要读过书,出门打工、找工作都会容易得多。

    与吉色方森有共鸣的,是广东佛山市驻昭觉县挂职干部、昭觉县委常委、副县长徐航。两年多来,这个入驻凉山的“外来者”,把老乡对教育的渴望都看在眼里。“现在老乡都想尽办法,要把孩子送出去读书。教育管长远、治根本的作用,大部分老乡都认识到了。”

    离开三河村前,记者参观了今年年初刚落成的三河村村史馆,发现“兴教育”已经被郑重地写入了“三河村训”,“积极支持学龄儿童入学,严禁让孩子中途辍学”也被郑重写进“村规民约”。

 要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