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书写新时代强农兴农新篇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9-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牢记强农兴农使命担当

教育部新农科建设工作组组长、中国农业大学校长 孙其信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为新时代农林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提出了新指针,为全体涉农高校在新时代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办学职能提出了新遵循,更为新时代涉农高校如何更好地为党分忧、为国奉献再建新业、再立新功提出了新的靶标。为此,提出如下思考和倡议:

    一是加快构建“五育并举”的新时代“知农爱农”人才培养体系。要牢牢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特别是将实践育人和劳动教育相结合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进行重点改革,将耕读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融入其中,加强学生“三农”情怀教育、“知农爱农”情怀教育,让学生深刻感悟中华五千年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的精神和力量,体验和认知中华文化中“耕读传家”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传承,坚定“四个自信”。

    二是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自主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安全是国家整体安全的基础和前提,中国人民乃至人类的营养和健康是我们共同的使命,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安全问题也是我们不可回避的责任,乡村治理和农民福祉更是我们的天然职责,凡此种种,涉农高校必须拿出“硬核”科技,因此,我们必须携起手来,共同构建起中国自主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国家科技创新驱动作出农林高等教育的突出贡献。

    三是加快构建新型的服务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举国体制”。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基础和根本,是我们共同的使命和追求,这个任务的艰巨性和宏大场景决定了全体涉农高校需要携起手来,联合涉农科研院所、涉农产业界,共同面向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打一场长期的联合攻坚战,在中央和国家以及各级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我们要主动揭榜挂帅,共同探索新型的举国体制,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支撑。

    四是加快构建全球农业和国际发展共同体。人类共同的家园需要全球人类共同守望,我们应围绕全球农业要素流动、全球公共卫生和疫病防治、全球饥饿应对和减贫、全球气候和环境治理、全球资源和生态安全等人类共同议题积极扩大开放和国际合作。

立足黑土地 办好新农科

吉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李晓杰

    吉林省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和视察吉林重要讲话精神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把加快发展高质量农林教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努力构建农科教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的吉林模式,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筑基赋能。

    一、高位统筹,以新机制为新农科建设布局。省委深改委审议通过《关于加强新农科建设的意见》,坚持“四新”理念(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分近、中、远三个目标阶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为全省“新农科”建设谋篇布局。

    二、打造样板,以新模式为新农科建设筑基。在完成“面”的布局之后,学校开始寻求“点”的突破。大力推动吉林农业大学和省农科院探索建立“三融三通”协作机制,先行先试,形成示范辐射效应,打造“协同育人”吉林模式。立足于校所共建吉林省新农科长白山创新学院,建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基地、科研协同创新中心和“一带一路”对外合作中心三个试验区,构建起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中外融合的“三融”平台,着力打破校所人员互聘资格界限、教科成果申报认定界限、财务使用界限,真正实现人员身份互认互通、成果共享互通和经费共用互通的“三通”机制,全面提升了农科教深度融合层次,为全省新农科建设提供了新范式。

    三、突出育才,以新体系为新农科建设赋能。立足培养农业现代化的领跑者、乡村振兴的引领者、美丽吉林建设者,创新完善涉农人才培养体系。设立基础实验班,实施“2+X”本专科人才培养模式;设立高级创新班,探索“2+X”硕博连读和“4+X”本硕博培养模式;设立“产业教授”,吸引涉农企业家、高级工程师任教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本领。目前已出台《省属高校农科生“订单式”培养计划实施办法》,按照“入学有编、毕业有岗、免收学费”方式,从今年起,在提前批次连续5年每年招收300名“订单式”本科农科生,为15个脱贫摘帽贫困县和艰苦边远地区定向培养。今年,已完成17个涉农专业300人的招生计划(平均录取分高于全省本科录取线80分),逐步构建起为基层培养有本领、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人才的育人体系。

扛起复合型农林人才培养使命

浙江大学校长 吴朝晖

    浙江大学立足综合性大学办新农科定位,在复合型农林人才培养中构建全方位育人生态、发挥多学科会聚优势、强化创新引领。

    一、突出德才兼备,将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转化为复合型农林人才的核心素养。一是在教育变革中提升知识水平,率先开展本硕博贯通培养形式,建设智慧农业等新专业,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推行核心课程小班化教学和专业选修课程群模块化。二是在开放协作中强化能力塑造,组织召开综合性大学农科人才培养工作研讨会并筹建育人联盟,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引导学生在创新创业等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在服务社会中厚植兴农情怀,布局中西部、农业主产省份等实践基地,完善科技特派员等创新推广服务体系,涉农学子赴西部和基层就业人数实现快速增长。

    二、坚持交叉培养,将学科资源转化为复合型农林人才的鲜明特色。一是以学科会聚提升交叉培养成效,深化涉农学科与医工信融合,开展“农学+X”博士生培养。二是以基础学科夯实人才培养基石,激活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育人功能,打通理学、人文学科与涉农学科,打造高水平的乡村振兴实验班等。三是以人才制度改革释放育人活力,在涉农学院率先推行特聘研究员2.0制度、全面实施百人计划(C类)等,在招生指标等资源上给予倾斜支持;发挥高层次人才核心引领作用,以“1+1+1”导师团队模式指导优秀学子成长。

    三、强化创新赋能,将前沿引领的科研实训转化为复合型农林人才的内在本领。一是在全球创新中拓展学术攻关视野,与全球伙伴开展实质性合作,重点建设作物基因资源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主动布局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二是在国家创新中提升服务发展能力。依托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建设政产学研协同实践实训体系,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粮食安全等关键核心技术协同创新。三是在区域创新中强化科研实践担当,聚焦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急需,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创新研究联盟建设,省校共建浙江生态文明研究院,让学生在长三角智慧绿洲、海南研究院等校地合作攻关中发挥积极作用。

扎根西部 强农业兴农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 吴普特

    一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深化高等农业教育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

    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知农爱农时代新人。一是大力实施铸魂育人工程。持续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科建设,推动设立“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中心,构建形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思政”的思政育人格局。

    二是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深化实施“三融通、三递进、一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农科专业建设的意见》,开办“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增设“智慧农业”等4个新专业,开办“城乡社会管理”等8个辅修专业。聚焦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学科群、重大平台、高水平团队集聚效应,注重学科交叉,设立学科群推免专项及“乡村振兴”等研究生培养专项,切实提升研究生培养能力。

    三是强化农林实践与双创教育。实施场站教学功能提升工程,建成189项场站实践教学项目(课程),率先开展中青年教师驻点实践锻炼,形成课程、学生、教师“三进农业一线”的实践教育格局。创立“三面向三突出”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2019年荣获全国“互联网+”大赛主赛道唯一涉农项目国家级金奖。

    二、强化科技支撑引领,勇担强农兴农时代使命。

    一是聚焦“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人类健康”四大学科使命,加强基础学科和前沿交叉学科领域布局,深化履行服务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命。

    二是深刻把握未来农业三产融合、主体多元、绿色发展、健康引领、装备智能、全球配置六大特征趋势,推动建设未来农业研究院,着力破解未来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和战略瓶颈。

    三是构建由科技推广、脱贫攻坚、农民培训、联盟协同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新体系,发挥“三团一队”智力扶贫功能,有效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四是借助“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平台,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建成8个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科教兴林 生态报国

东北林业大学校长 李斌

    学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质量、绿色、创新、合作”内涵发展新路径,推进科教兴林、生态报国。

    一、砥砺奋进,科教兴林。建校68年来,学校最引以为豪的,就是培养了一大批绿水青山的守护者和美丽中国的建设者。在“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台了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旨在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质量意识,以三十条具体举措全面开启一流本科教育的“东林行动”;在“新农科”建设中,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主动布局林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方向;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面向林业行业转型发展需求,优化林学类、林业工程类成栋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新建生物科学拔尖人才成栋班,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强化“林中育人”,打造林业行业人才培养高地;在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从环境治理切入,围绕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城乡环境整治与美丽宜居等方面建立多系统协作,服务振兴地方新模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