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光照亮“玻璃女孩”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
9月1日,秋季学期开学第一天,甘肃省临夏县尹集镇新发小学的教师陶海月出发了,她要去探望一个“玻璃一般的女孩”,该校唯一送教上门的学生高艳艳。
光从外表来看,艳艳除了个头偏小,就是个普通的10岁女孩。她爱美,乌黑的头发绑成粗大的马尾辫,红色的发圈在头顶系成蝴蝶结的形状;她爱唱歌,什么歌流行她唱什么,往往听上两三遍就能完整唱下来;她爱玩游戏,也会抱着手机玩猫咪填色到停不下来。
可是她不能像其他10岁女孩那样,坐在教室听老师讲课、在操场上和朋友们追逐打闹。
“全身上下80多处骨折,她就像块玻璃一样。”校长朱东辉介绍,艳艳患有一种先天性的疾病,对旁人而言轻微的碰撞,对她都会造成难言的痛苦,也让她无法过上普通人习以为常的生活。
送教上门的出现,就成为了照亮这个“玻璃女孩”的教育之光。
“这是什么?草字头。”
“hu——ā——huā——”
“横,竖,竖,撇,竖,撇,竖弯钩……”
高家的小院正中央长着一株茂密的李子树,半黄半紫的李子垂坠下来,压弯了几根树枝,随着微风与琅琅书声摇曳。陶海月和艳艳就坐在落地的玻璃窗后,一个用粉笔在小黑板上描画,一个一边用手指在书页上摹写,一边还要随着节奏在桌下轻轻晃腿。
茶几当作课桌,行军床当作座椅,搭建起了这对师生专属的家庭课堂。教材、手绘图画、生字卡片、彩笔、小黑板、营养早餐,一应俱全,这些携带着校园气息的小装备,随着陶海月走过4公里多的山路,送到了足不出户的艳艳手中。
“第一次去艳艳家的时候是冬天,那天天气特别冷,本就颠簸的山路变得格外难走,让我对送教产生了一些不情愿的情绪。当我们到了艳艳家,看到一个眼睛里有星星的女孩,一见到我就跟我说:‘老师好!’她对知识的渴望瞬间冲淡了我一路上的复杂情绪。”3年前,刚刚毕业的陶海月接到为艳艳送教的任务,这个当时才23岁的女孩自己也不确定,如果没有艳艳强烈的求知欲望支撑,她是不是能坚持走下来这段送教路。
好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家家户户都通上了水泥路,汽车通行更加方便,朱东辉带着陶海月开车从学校出发,只需要10分钟左右就能到艳艳家。
趁着陶海月讲课,艳艳的姑姑拿出一摞杯子到院子里清洗,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你们大老远过来,不喝口茶怎么能行呢?”
家人们全力支持着艳艳的学业。爸爸和姑姑都是读完小学二年级之后就辍学了。“以前条件不允许,现在条件变好了,思想也转变了。”高爷爷心疼儿女外出打工辛苦,“希望艳艳能多受点教育,以后别跟我们一样。”
“以前她拿着一本绘本书,只能通过上面五颜六色的图画和形状,去想象一个小故事,但是现在,她可以通过里面精彩的语言文字,去感受画面里的世界。”书本让艳艳看到了更精彩的生活。
为保障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权利,从2017年开始,临夏县教育局牵头,各级干部教师“包干到户”,开展了“教育人口大普查”,摸清县内3至20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就学情况。通过普查发现,一些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由于自身原因无法正常入学,而当地特殊教育资源并不充足。对此,临夏县对不能到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重度残疾青少年提供送教上门服务,每周两次、每次一课时、量身定制课程内容。今年临夏县644名残疾儿童无一人失学。
结束了新学期的第一次课程,艳艳在爷爷和姑姑的搀扶下,追着陶海月走出家门,她的脸上满溢着笑容,大声呼喊着:“老师!再见!”她期待着下一次的重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