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 一流本科建设再出新举措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9-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18年6月21日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围绕“课程优起来、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国家教育部门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系统谋划和布局,提出了我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新任务,彰显了我国本科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湖北大学积极行动抓落实,将国家教育部门文件精神转化为学校一流本科教育的行动指南,有效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

    湖北大学一流本科建设的探索历程

    湖北大学2005年提出建设一流本科的教育目标,2006年组织专班开展一流本科教育专题研究,2008年完成《湖北大学一流本科教育研究报告》,提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工作思路和实施方案。2008年、2011年,学校先后创立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楚才学院和湖北高校首家通识教育学院,深入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开展一流本科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制定了《湖北大学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实施方案》1.0版。2015年,学校进一步深化一流本科教育研究,研制出地方高水平大学一流本科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深刻诠释了地方高校一流本科教育的内涵。2016年,上级主管部门明确提出将“一流本科教育”纳入“双一流”建设体系,据此,湖北大学于2017年出台《湖北大学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实施方案》2.0版,设计了“1+10”的文件制度体系,进一步深化一流本科教育建设。2018年以来,学校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2019年10月,对标国家本科教育发展新战略,学校出台了《湖北大学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实施方案》3.0版。

    明确新时代一流本科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立德树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入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遴选一批学院作为开展 “三全育人”工作试点,推出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深化体育教育、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出台大学体育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推行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基地,研究出台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责任意识。

    (二)加强内涵建设,打造一流本科专业

    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学科为依托,推进大类招生和培养,改造和调整传统学科专业,调整、归并或撤销缺乏发展潜力的专业,布局增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工科和应用型文科专业,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契合度,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实施一流专业建设行动计划,以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为引领,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制定《湖北大学一流专业建设实施方案》,组织遴选专业责任教授,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一批国家级别、省级和校级一流专业。

    (三)多措并举,建设精品课程与教材

    实施“金课”建设行动计划,依据建课程、搭平台、组联盟的工作思路,制定了《湖北大学金课建设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施优质教材建设工程,组织编写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专业教材和规划教材,建设一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配套的数字化教材,建设一批优秀教学案例资源库;改革教材建设激励机制,对教师给予绩效奖励,对教材认定为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作为教师晋级晋升的选项条件;加大对教材出版的资助力度。推进通识教育建设与改革,深度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规划建设一批模块化的通识核心课程和普通课程;分年度建设一批通识教育教学团队,编写一批有特色的通识教育教材,引进一批知名高校编写的优质通识教材(网课)。 

    (四)多方拓展资源,构建协同育人模式

    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学校通过健全校企培养目标协同、“双师”教师队伍建设协同、校内外资源共建共享、校内管理协同等机制,形成人才培养联动工作机制。

    强化科教协同育人。加强与各类科研院所协作,建设若干个“未来技术学院”,提高基础学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依托各级科研平台和重大项目,建立科教协同培养机制,将新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推动学校科研实验室逐步向本科生开放,依托工程研究中心、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创客实验室和创客空间等学生科学实践和创新创业平台,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加强与行业产业协同育人。以“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为抓手,探索以推动创新与产业发展为导向的专业教育新模式。着力打造新工科背景下的“产业技术学院”,培养卓越工程人才;实施学校与法治实务部门协同培养计划,培养卓越法治人才;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共建新闻学院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完善学校与地方政府部门、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创建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培养卓越教师人才;利用协同育人机构及行业内教育培训资源,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五)促进深度融合,推进“互联网+教育

    深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重塑教育教学形态。实施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工程,提高教师教学信息化水平与应用能力;加大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建设,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提供硬件支撑;深度推进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形成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需求的“互联网+”教育教学新形态。构建智慧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形成学校教务数据资产,为学校教学管理决策提供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支持体系,并为全校师生提供信息化、精准化和个性化服务。推进湖北高校“楚课”联盟建设,统筹推动湖北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推动湖北高校教学质量提升,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六)推动开放育人,培养国际化人才

    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在相关领域开展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等实质性合作。设立国际学历生奖学金,扩大国际学生规模,实行国际学生和国内学生的趋同管理;加大双语课程建设力度,建设若干全英文授课试点专业,保证国际学生培养质量。打造优秀本科生国际培养示范项目,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依托,不断加大本科生国际化培养工作。

    湖北大学一流本科建设成效

    (一)多方协同,培养“三性三型”一流人才

    经过十多年的一流本科建设探索,学校提出以综合性、地方性、创新性“三性”为底色,以拔尖创新型、卓越应用型、交叉复合型“三型”为特色的多元化、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基础、宽广的国际视野、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的“三性三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获批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获批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产教融合基地、2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2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7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本科生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其中,材料学院学生郑迪威在国际尖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篇;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得金奖。近两年来,媒体报道湖北大学培养出了一批以院士、杰青等为代表的杰出校友。2018年,凝结学校多年来一流本科建设实践经验的教学成果“地方高水平大学一流本科教育‘12310’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探索出“双十双五”的一流本科教育实施路径

    学校确立了以“一拔尖四卓越”计划、科教协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计划等“十大项目”推进一流本科教育,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十大平台”支撑一流本科建设,优秀本科生导师制、学分制改革等“五项举措”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社团文化和体育文化等“五大文化”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双十双五”行动计划,推进一流本科教育落地实施。

    (三)综合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校建立统一招录、二次遴选、动态进出的人才优选优育机制,实行大类招生和分段、分层、分类培养。定期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把创新创业教育、现代信息技术元素等融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搭建“平台+模块”课程结构,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成国家、省、学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开展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实行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和国际化培养;实施“三四五”立体化实践育人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践行“日思日睿、笃志笃行”的“习坎”精神,营造一流的本科质量文化。

    (四)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建设一批高质量特色课程群

    按照“质量为王、公平为要、学生中心、教师主体、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建设理念,学校制定了《湖北大学“金课”建设实施方案》,有规划、有重点地分类建设和打造“校级—省级—国家级别”三级五类“金课”群,按照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两性一度”要求,抓好“金课”的建、用、学、管、赛、评。截至2020年7月,学校已建成通识课程群、专业课程群、学科拓展课程群、新生研讨课、科学实验探究课等校级五类“金课”500余门,省级“金课”25门,国家级别“金课”3门,覆盖全体本科生的通识课程群,研究性课程教学体系基本形成。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