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七十载 乘风扬帆再起航
屹立于黄河之滨的兰州文理学院,是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普通本科院校。肇始于1950年创立的“兰州工农速成中学”,逐步发展成为甘肃基础教育师资和管理干部培育培训基地甘肃教育学院,其后一路向前,九曲汇流,先后有甘肃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发展生力军的甘肃联合大学、享有“陇上艺术家摇篮”美誉的甘肃省艺术学校相继汇入,渐成奔流之势,成为一所独具特色的陇原高校。70年不凡的办学历程,筚路蓝缕、弦歌不辍、砥砺前行、与时俱进,一路走来,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共发展,应时而为、勇于担当、迎难而上、不辱使命,谱写出扎根陇原育才兴国的光辉篇章,书写了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光荣历史。
近年来,学校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办学使命,秉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甘肃文化大省、旅游强省发展战略,聚焦“文化、旅游、传媒、艺术”四大发展方向,主动对接区域文旅、传媒、艺术产业链,培育文化传媒类学科专业特色;主动对接文旅产业转型提升需要,强化应用型文旅人才培养特色;积极挖掘激活优秀文化资源,培育优秀文化传承创新特色;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突出向西开放的办学特色,逐步形成了学科专业布局与甘肃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同频共振,人才培养与向文化旅游产业强省转型同频共振,科学研究与全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播和创新同频共振,社会服务与全域文化旅游富民惠民创新同频共振的办学格局。立足新的发展要求,站在新的发展节点,兰州文理学院继往开来、凝心聚力、自强不息、接续奋斗,正在不断迈上新的发展台阶,努力书写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奋进之笔。
滋兰树蕙铸师魂
回望70年办学历程,一路走来,一代又一代的文理人以巨大的教育热忱和执着的奉献精神,守望在黄河之滨雁滩这块远离热闹与繁华的地方,安贫乐道、滋兰树蕙,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智慧乃至生命。在雁苑这块土地上,著名教育家、人民教育出版社原副社长、甘肃教育学院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辛安亭,率领一班人白手起家、艰难创业,在短短几年内就把学校兴办得有声有色、成绩斐然,奠定了这所学校不畏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底色。一路走来,教书育人的共同追求和家国情怀,把许多教育专家、学界贤达聚集到学校的教育事业中来,段子美、南国农、邹念鲁、匡扶、吴文翰、沈庆华、张阶平、洪毅然、余秋雨等一大批知名学者、专家教授曾在此执掌教坛,留下传道授业解惑的佳话,丰美了学校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办学气韵。在历代学人的探索奋进中,形成了“明德强能、励志笃行”的校训,形成了“志存高远、团结协作、开拓奋进、追求梦想”的办学精神,成为激励文理人不断前行的精神源泉。辛安亭先生提出的“从当地实际出发办出学校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理念影响至今。敦煌舞流派创始人、舞蹈教育家高金荣教授多次前往敦煌莫高窟潜心研摩,把敦煌舞蹈艺术从壁画上搬进课堂,编写完成了《敦煌舞基础训练大纲》,形成了完整成熟的敦煌舞教学体系。全国模范教师曾令琼15年坚持带领教学团队积极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模式,让学校思政教育活起来、“火”起来。教师队伍中涌现出的教坛新秀、教改先锋、课堂达人,共同丰富了学校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价值追求。70年来,一代代投身于教书育人事业的文理人,一批批致力于培桃育李的教育工作者辛勤耕耘、薪火相传,使学校教育事业弦歌不辍、桃李芬芳。先后涌现出2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感动甘肃 陇人骄子”,4名教师当选上级主管部门相关专业教指委委员,一批教师先后成长为省级教学名师、省“园丁奖”优秀教师、省师德标兵、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四个一批”专家等,形成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
立德树人结硕果
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作为首要任务,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全过程,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等“十大育人体系”作用,利用开学毕业典礼、优秀学生表彰大会、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学生网络文化节、文明校园创建、心理健康月等形式,广泛开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法治、国防、心理健康、诚信道德、创新创业等教育,广泛开展校园文化、学术科技、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新疆支教、贫困地区支教等活动。利用甘肃丰富的红色资源,聚焦“南梁精神”开展红色基因进校园活动,并面向全省开展宣讲。通过组织文艺轻骑兵、“非遗+扶贫”调研、“互联网+支教”等方式深入乡村基层开展实践,增长才干。利用校外资源,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作用,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思政理论课教学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实习就业基地,广泛开展校企、校地合作育人和协同育人,将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春风勤化雨、桃李自芬芳。学校培养的学生中不少人已成为甘肃乃至全国各条战线的领导干部、杰出人才、骨干力量、优秀代表。据不完全统计,甘肃中小学校长60%以上曾经在甘肃教育学院求学问道,提升办学治校能力。甘肃联合大学在甘肃教育改革中首开戏剧创作、草原生态、营养与食品卫生检验等应用型人才培养之先河,充实壮大了基层工作力量。甘肃省艺术学校为甘肃文艺院团培养了大批人才,享誉海内外的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中也闪耀着学校毕业生的身影。70年来,10万多名文理学子秉承校训,牢记嘱托,扎根基层,服务社会,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及文化艺术繁荣发挥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突出应用强特色
学校坚持走差异化、内涵式、特色化发展道路,以质量为生命线、特色为竞争力,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强化育人方式创新,确立了以旅游类、传媒类、艺术类专业为主,文、艺、管、工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为建设主线,以“文化+创意”“旅游+演艺”“旅游+金融”“旅游+设计”产业交叉融合发展为教学导向,以“课程嵌入”“定向培养”“分段教学”“工作室模式”“项目化教学”等多种形式为实现路径,以具有社会责任感、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努力培养服务文化旅游事业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新人,逐步形成了基础扎实、注重实践、一专多能的办学特点。学校注重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合作举办专业、共建基地、协同就业为载体,密切与政企行会等服务领域的联系,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突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强化专业跨界融合,凸显专业集群效应,依托数字媒体、传媒工程专业群,培养文化、艺术、计算机技术相互融合的3D制作、VR技术、应用软件开发、旅游景区规划等方面人才,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和适应力。突出文化传承使命,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将时代新技术和传统文艺人才培养深度融合,让敦煌舞、敦煌拳、河州花儿、兰州鼓子、陇东道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后继有人。聚焦赋能文化旅游产业创作型人才培养,设立文创乡创学院和卓越文旅赋能实验班,教学与创作相结合,推进教学成果输出,部分优秀作品先后在“地名古今”“头号地标”等全国知名微信公众号发表,助力甘肃地域文化和旅游景点宣传推广。致力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开设“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演唱”“兰州鼓子”“经典甘肃”“多彩甘肃”等通识课和必选课,在教学中强化传统文化优秀基因。立足本土文化资源,打造出以反映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裕固族文化为题材的原创教学剧目合唱音诗《萨娜玛珂》和原创陇剧《马踏飞燕》,并相继搬上舞台进行巡演,得到社会各界关注,充分显示了学校日益突出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
富民兴陇举全力
学校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围绕甘肃文化大省旅游强省战略开展服务社会工作,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全力以赴,担当作为。对现有的文化旅游工作骨干、业界人员进行培养提高,承担文化部门“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人员培训、全省乡镇文化馆(站)长培训、甘肃省舞台艺术创作高级研修等项目,提升地方文化传承创新发展能力。加大文化挖掘力度,依托设在学校的文化旅游部门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基地、甘肃省政府部门旅游智库秘书处、甘肃文旅科教创新联盟秘书处,在全省各地开展旅游培训和旅游规划服务。助力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集群,完成了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评估、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等重大委托项目。主动担当讲好“甘肃故事”,成立“甘肃数字出版与新媒体研究所”“甘肃非遗影像纪录中心”等研究机构,出版了《赞美甘肃》《经典甘肃》《多彩甘肃》《影像甘肃》《人文甘肃》《民俗甘肃》等一大批音像、文学作品和秦腔陇剧传承教程,其中纪录片《青砖上的乾坤》入选2017年“中国故事·国际传播”海外播出计划和2018年“第二批优秀国产纪录片”,《历代咏甘肃诗词精选》《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普及作品。主动参与文化惠民演出,组建红色文艺轻骑兵参与省委宣传部门组织的“高雅文化艺术下基层、进乡村、惠民生”服务活动,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文艺演出和政策宣讲,受到广大贫困地区群众的欢迎。积极助力脱贫攻坚,围绕帮扶村实际,开展党建结对、教育扶贫、文化扶贫、精神扶贫、产业扶贫,建立扶贫超市、文化讲堂、法律援助中心等,开展政策宣传、法律救助、留守儿童关爱、送文化下乡、合作社建设、电商培训等工作,推进帮扶村实现了整村脱贫。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