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基本实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9-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是具有特殊意义的重大政治任务。

    “在各个方面的努力和支持下,义务教育有保障的目标基本实现。”9月2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介绍了决战决胜教育脱贫攻坚、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相关情况。

    截至今年9月15日,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由去年的约60万人降至241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由20万人降至0人。2019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99.94%,初中毛入学率102.6%。

    多措并举保障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有学上

    “义务教育一定要搞好”“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脱贫工作的相关论述非常深刻,要求也非常明确。

    郑富芝表示,教育部在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过程中,重点抓了5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明确目标。落实中央要求,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保障有学上、上得起学;对不能到校的残疾学生,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帮助其接受义务教育

    二是摸清底数。郑富芝表示,有两个底数需要摸清楚,第一个底数是辍学的学生到底有多少、从哪个学校辍学、辍学之后的去处等信息。第二个底数是摸排测算学位、师资、资助等方面的保障需求。

    三是严格标准。坚持既不拔高标准,也不降低标准,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20条底线”要求。处理好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关系,把握好有保障底线目标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关系。

    四是完善措施。郑富芝说,这主要指完善办学条件的措施,核心是“城乡一体、重在农村”。所谓“城乡一体”就是解决城乡义务教育差距问题,城乡要在3个标准上实现一致:生师比、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基本教学仪器配备标准。“重在农村”是指在政策、资金上向义务教育及最困难地区、学校、学生倾斜支持。

    五是压实责任。教育部党组成员分工负责、挂牌督战重点地区,并通过签订备忘录,召开调度会,开展督导检查等措施,压实各方责任,做到全面动员、上下联动、部门协同、联控联保。

    “在这种攻坚的强大合力作用下,义务教育有保障方面出现了最重要的三个进展和变化。”郑富芝说。

    一是基本实现了辍学学生应返尽返。从辍学学生的减少情况看,截至今年9月15日,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由去年的约60万人降至241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由20万人降至0人。从入学率情况看,2019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99.94%,初中毛入学率102.6%。“我们建立了约60万辍学学生的台账,劝回来一个,就会销号一个。我相信,这个数字一定会从千位数降到个位数的。”郑富芝说。

    二是基本实现了资助全覆盖。扩大“两免一补”政策实施范围,将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学生等四类家庭经济困难非寄宿生纳入生活补助范围。1762个县实施了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学校14.57万所,受益学生4000余万人。

    三是基本实现了办学条件的配备要求。从校舍建设来说,2013年到2019年,贫困地区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约为2.21亿平方米,全国30.96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含教学点)办学条件达到“20条底线”要求。从班额来说,目前56人以上大班额已降至3.98%,66人以上超大班额基本消除。从师资配备来说,“特岗计划”累计招聘教师95万名,覆盖中西部1000多个县、3万多所农村学校。

    “我们有信心如期完成既定目标任务,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郑富芝说,这项工作还在进行当中,目前主要在做两件事:一件是做“交卷”之前的查验工作,能不能巩固住,能不能延续下去;另一件是帮扶、督促重点地区做终点冲刺。

    健全学生资助体系加大控辍保学力度

    “义务教育有保障首先要确保有学上,还要保证能够上得起,这是实现有保障的前提。”郑富芝表示,学生资助既是实现“有保障”的前提,也是重要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

    从一组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学生资助有保障工作的成效:2019年资助学生1.06亿人次,金额达2126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88.8%,基础教育阶段资助资金80%左右用于中西部地区,并扩大了“两免一补”政策实施范围。

    “在健全学生资助体系上,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实现全覆盖。”郑富芝表示,在此基础上,学生资助现在的关键是提高精准化水平,“一定要确保该资助的学生一个都不能漏”。

    这几年教育部加强了三方面工作,解决精准资助的问题。第一,解决认定依据的问题。高度关注动态的因病和因灾致贫的家庭,动态调整资助对象,保证及时进行资助。第二,细化工作程序。让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和家长知道国家资助政策、申请流程等。第三,建立比对机制。教育部联合公安、民政、扶贫等部门,比对家庭经济贫困信息,进行综合研判。“这样既可以防止漏报,也防止虚报,进而实现精准化,应助尽助。”郑富芝说。

    解决因贫失学问题,只是控辍保学工作中的一部分。“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首先把辍学学生、失学学生劝回来,再保障他们能读好书。”郑富芝说,“实事求是地讲,劝返工作既复杂也非常艰巨,我们在劝返过程中,必须要带着一种责任感、带着感情去做这件事,才能真正做好。”

    郑富芝表示,“控辍保学”很早就提出来了,但是不如这几年的力度大,不如现在的效果好。“各地在控辍保学方面非常尽心尽责,做了很多探索,也形成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他说。

    对此,郑富芝总结了两条最重要的路径,第一是分类施策。学生辍学的原因很多,大致有外出打工、因学习困难而厌学、因身体原因辍学等,各地采取了不同方式,对症下药。第二是多措并举,用感情的、行政的、经济的,甚至是法律的手段,综合施策,进行劝返。

    健全义务教育有保障长效机制

    “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关键是教师。”郑富芝在回应如何实现义务教育师资有保障问题时表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一定要聚焦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

    郑富芝介绍,近几年,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上,主要解决教师不足和整体素质相对不高的问题。在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上,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实行定向培养,让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定向为贫困地区培养教师,毕业之后回到农村学校任教。”郑富芝表示,在定向培养时,一方面解决总量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培养综合型教师,解决师资结构性短缺问题。二是实施“特岗计划”。三是公费师范生培养,目前地方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每年吸引4.5万人到乡村从教。

    在提升在职教师素质方面,郑富芝指出,每年中央财政拿出约20亿元,专款进行中小学教师培训,“国培计划”培训中西部乡村学校教师校长785万余人次。各地创造了很多好的做法,比如名校长工作室、名师带徒弟等。

    “我们在保障义务教育前提下,尽量让建档立卡学生、贫困地区孩子能够接受更高水平、更良好的教育。”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在会上说。

    控辍保学取得显著成绩,成果来之不易,但面对这项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难题,我们应如何健全长效机制?

    “今年6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工作健全义务教育有保障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该文件提出了三项关键举措:聚焦重点地区,突出关键人群,健全联保联控责任机制、定期专项行动机制等,为建立长效机制明确了路径。

    如何防止“数字控辍”和“虚假控辍”?吕玉刚介绍,教育部建立了三项制度,一是台账销号制度,根据劝返复学情况,实时、动态更新台账。二是月报复核制度。要求每个省份每个月的15日把控辍保学情况上报教育部,上报情况要与学籍信息系统相统一,要与扶贫部门掌握的辍学情况相统一,实现闭环管理,不能有漏洞。三是抽查复验制度。特别是针对一些数据变化非常快、幅度比较大的地区,及时派出有关专家、干部,包括记者参加调研复核工作组,入校、入户查验具体情况,防止瞒报、漏报、有水分等问题。

    脱贫攻坚收官在即。“能不能做到真实控辍、精准控辍,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要坚决挤出水分,做到真实可信,经得起历史的检查,经得起脱贫攻坚的验收检查。”吕玉刚表示。

    本报北京9月23日电

 要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