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法学课堂教学 培育优秀法治人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9-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法治人才培养是全面依法治国重要的一环,“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由此可见,法治人才的培养对于全面依法治国有着重要意义。这是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高校法学教育的重要遵循。太原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坚持“以文载道、知政求法”之理念,以学校“双一流”学科为依托,紧密结合国家和山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着力培养具有求实创新精神的法治人才。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文法学院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具有特色且富有实效的做法。

优化教学方法

夯实学生基本功

    法学课程的教学不仅仅要求学生积累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求学生做到活学活用,在不断的实践中熟练地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较为复杂的现实问题。太原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在日常的法学本科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即:法学问题—法律制度—分析研判—法律结论。首先指导学生明确所面对的法律问题,然后寻找可遵循的法律制度、原则(包括成文法、判例法),继而进行案例分析,最后作出法律结论。该教学方法用于指导学生对司法案例或社会生活中的法律现象(事实)进行分析研判,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运用课堂所学的法律制度、法律原则,使学生对于为什么选择运用该法律制度或法律原则(习惯法)来解决该案件更加清楚明白,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司法案件的判决结果。对于法学本科学位论文的指导,文法学院运用“法学观点—法学论文—分析研判—法律结论”的教学方法,即:为讲授某个重要的法学观点,首先教师会在课前提供一篇相关学术论文,并要求学生提前分组做相关准备,然后各小组在课堂上分别对该观点表明其立场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继而各小组提供相关的证据(法律条款、司法解释或相关判例)来支撑其观点或立场,最后各小组作出法律结论。通过该教学方法的运用,培养并提升了学生撰写学位论文的能力与思维。

    “模拟法庭”作为教学实践的重点考查项目,具有应用性强、学习效果明显等优势,为众多院校所采用。在传统的“模拟法庭”考查过程中,学生过多地专注于审判程序,而对于案件存在的法理、法律问题和逻辑推理方面关注较少,为改变这一现状,太原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总结试行了“简化版模拟法庭”,将“模拟法庭”的着力点放在了法庭辩论这一重要环节,而不是庭审的整个流程,高效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大大增加学生的练习机会。“简化版模拟法庭”由学生自行选择入组,学院分别为“律师”和“法官”确定了职责和评分标准。学院每个月都会选择两节课为各年级举办一次“简化版模拟法庭”,“模拟法庭”的推陈出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参与热情大大提高。

    得益于特色鲜明、科学合理、学生乐学的教学方法,多年来,文法学院法学专业学生的司法考试通过率一直稳定于国家平均通过率3倍以上,为国家输送了许多法学精英学子,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送法下乡”助农

理论与实践相长

    太原理工大学作为“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在实践育人方面有着较为突出的做法,尤其在文法学院,为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对法学专业的浓厚兴趣,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价值认识,近年来,文法学院定期开展普法公益活动。

    2018年11月,文法学院21名师生在太原市阳曲县侯村乡红色支前模范村——店子底村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师生们分别围绕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转让、农耕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婚姻问题、家暴维权、宪法修订、物权法等为村民和基层干部进行了简单易懂、生动有趣的讲解,还现场解答“外出务工人员被欠薪如何维权”“老人遗嘱订立的法律规范”“户口迁入城镇的子女如何继承父母在农村的房屋”等关系农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师生们为基层干部和村民赠送了《宪法》《劳动合同法》《婚姻法》及《继承法》等各类法律书籍600余册。

    2019年5月,文法学院14名师生前往晋中市榆次区乌金山镇派出所,通过普法助力乡村振兴,师生们围绕“农村房屋买卖法律问题”“不法人员向村民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如何维权”“农村宅基地流转所涉法律问题”等,为执法人员和村民答疑解惑,老百姓对法学师生的普法热情给予高度评价。

    2019年6月,文法学院10名师生在太原理工大学定点扶贫县——忻州市偏关县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在偏关县泉子湾村为几户扶贫对象提供了交通事故处理的法律援助咨询,切实解决乡亲们在生活中的问题。在偏关县总工会广场开展法治宣传活动,通过摆放法治宣传展架、分发法治宣传页及现场解答等方式,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宣传法律常识,助力脱贫攻坚。

    “送法下乡”活动的开展,帮助村民在精神上脱贫,让法律知识走向更多的群众。与此同时,大学生通过亲身送法、讲法,积极探索“第二课堂”新模式,不仅完善了课程实践,专业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思政入心田

德法相融合

    法学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尤其在法学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的过程中,应注重与思政教育相融合。

    太原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根据“适应社会需求、整合办学资源、学科综合互补、提高整体实力”的思路,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坚持多学科交叉融合。尤其在道德育人方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为中心,完善并优化育人渠道和途径,把高校思政工作“做到家”“入心田”,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基础上,通过“清泽心雨”思政平台、“青萃政法”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渠道,结合新时代新要求,制作传播贴近法学专业特点的新媒体内容产品,运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打通法学专业互联网思政教学的主通道,让法学各门专业课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使得思政教育的触角触及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形成道德浸润的良好局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太原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在法学课堂创新、法治人才培育方面成果显著,他们将不忘初心、立足当下,继续秉承“求实创新”之校训,坚持“以文载道、知政求法”之理念,向特色鲜明、同类一流的既定目标努力奋进。

    (太原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讲师、太原理工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 张振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