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听障学生心灵之锁
贾益芹 山东省语文特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现任淄博市特殊教育中心听障部主任。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多年来潜心致力于听障学生心理健康和手语教育研究,主要著作有《无声心语》《手语说书法》《手语诵国学》《走进心灵》等。
听觉障碍给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了解人类文化和参与社会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努力探寻有效的教学方式,帮助听障学生克服心理与生理障碍,从而帮助他们打开心灵之门,获得生活之能,减少融入社会过程中的阻碍。
微笑:打开听障学生心灵之门
教师怎样消弭听障学生天生的自卑感和畏惧感,从而毫无障碍地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呢?我在教学中发现,微笑是打开学生心门的神奇的钥匙。
曾经有一段时间小东显得特别消沉,经常孤零零地坐在教室的角落里。我问其他学生小东怎么了,学生们都说,小东脑子很笨,什么都不会。我抽空找小东谈心,手语加口语的谈话方式本来就节奏比较慢,加上他扭着脸沉默不语,谈话一度冷场,我只好耐心等待。过了好长时间他满不在乎地说:“我很笨,学习不好。”我惊讶地问:“谁说你很笨?”他说同学们都这样说。我说,先不要下结论,接下来细细地为他分析起来:“第一老师坚信,你不笨;第二你上课没有认真听,思想开小差;第三因为同学的评价,你有点儿自暴自弃;第四你缺少朋友,很难过。”小东露出惊讶的表情,奇怪老师居然能明白他的心思。我接着又问了他一句:“想不想进步?”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想。”这之后我和其他任课教师共同为小东制定了“个别化教育方案”,在心理、学习、活动等方面适当地对他进行个别辅导,时不时给他一个鼓励的微笑。在教学实践中我和同事们越来越感受到微笑的神奇力量——课堂提问时,一个鼓励的微笑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学生有了进步,一个赏识的微笑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做了错事,严厉批评后不忘给予一个宽容的微笑,能让学生重获信心。现在的小东,眼中有了光彩,有了好朋友,不再畏惧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存在自卑心理的听障学生在学校占到了绝大多数,有很多学生还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疾患。几年前我开始进行“聋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的省级课题研究,在课堂上实施了一系列“心育”策略。2019年我结合大量的教育案例出版了《走进心灵》一书,为特殊教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多方面的参考。
情境课堂: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特殊教育学校常常出现这样的尴尬场面:教师手舞足蹈、口干舌燥地讲完一篇课文,问学生写了什么内容,一半的学生不知所云,这就是听力障碍学生的原生态。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听力障碍导致学生“听”“说”缺失,直接语言能力弱化了,主要表现在:听觉障碍带来对汉字音形义理解的脱节,导致思维“断路”;语言障碍带来表达的颠三倒四,出现表达“短路”。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要做的就是联系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整体语言能力(包括口语、手语、书面语),构建紧密联系生活的生态化课堂。
“音形义”植入生活情境,让汉字具有鲜活的生命。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健全儿童看到汉字“马”,会立刻读出其读音,脑海中会出现马在奔驰的场景。而听障学生在生活中可能看到过马,但是他们不知道那个漂亮的动物读什么音,不知道汉字的形音义是融为一体的。在教学汉字时,音形义必须同时出现,教师首先要给每个听障学生“正音”,达到让每个孩子都能“说”的目标,再配以精美图片、动感视频,通过读马、认马、画马、写马、用马字组词等方式形成完整的“马”的概念。
“看说读写演”相结合,扬长避短,构建语言情境。李吉林老师指出,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与普通学生相比,听障生更乐于也更倾向于在具象性的情境中建构知识。
听障学生因为“以目代耳”的代偿功能,观察力和模仿力比较强。我在教学中注重发挥他们的特长,多让学生用神态和形体语言来表演,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内化和生成。普通学校语文课有“听说读写”四大训练,面对听障学生的教学要把“听”变为“看”——看口型、看手语,我又增加“演”的训练,逐渐形成了“看、说、读、写、演”的语文课堂模式,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度。在学习《景阳冈》武松醉酒打虎一段,学生把武松醉酒的神态、打虎的动作和老虎一扑、一掀、一剪的绝技表演得惟妙惟肖,武松的性格特点在表演中也得到了凸显。学习《高贵的施舍》一课之后,师生共同进行课本剧创作,教师和学生一起揣摩残疾乞丐的心理变化,在一次次单臂“搬砖”的过程中,在母亲有隐情的“施舍”中……这些情节都深深触动了同样身有残疾的学生,体会到了由“被施舍”最终变为“自强自立”的心路历程,也获得了成为生活强者的信念。这个精彩的无声课本剧表演,后来获得了淄博市“百灵艺术节”的一等奖。
体验式教学历久弥香。去年9月我在讲《桂花雨》一课时,发现很多学生居然不认识桂花,部分学生的认知也仅仅局限在网络图片上。正巧学校综合楼大厅天井有两棵桂花树,一棵金桂一棵丹桂,还没到大厅我们已闻到了桂花的香味。我带领学生细细观察桂花的花瓣、颜色,想象“摇桂花”的场景。学生对课文中的桂花糕垂涎三尺,我就拿出早已事先准备的香喷喷的桂花糕,学生们一人一块,吃得津津有味!多感官参与观花、闻香、品味的体验式学习,记忆深刻而持久。多年以后课文内容学生也许会忘记,但是桂花糕的香甜或许会永远留在学生的记忆中。
注重生活中“随手拈来”的教学素材。我们学校教师与听障学生一起研学旅行时,提倡师生每人准备一个简易塑料夹、一沓白纸、几支彩笔。要求教师抓住契机带领学生与随处可见的生活知识来一次亲密接触和美好邂逅。春游花山,看到一丛绿色植物,学生不认识,打开手机点击APP,对着植物一扫,答案一目了然,是“野蒜”,图文结合有详细的介绍。教师随手用彩笔把“野蒜”的拼音和汉字写在塑料夹的白纸上,大声用手语诵读“野蒜、野蒜、野蒜”。这样的教学场景美好得让人心动,这样的学习学生乐此不疲,这样的美好生活让学生心怀感恩。
我们一直注重利用多种情境构建有助学生生命成长的语文课堂,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关注学生知识与生活的链接,更关注课文背后的道德体验和价值观。
手语研究:架设有爱无碍教学之路
在一次听障教育课堂展示会上,一位外校教师借用我们的学生上公开课,在小教室试讲时效果非常好,学生配合度好,课堂气氛活跃。但是在正式进行课堂展示的时候意想不到的状况发生了——无论这位教师怎么启发,学生都是“一脸蒙”,该教师非常着急。我一直在观察讲课教师和本校的学生,这位教师全程都用口语,没用一个手语,本来很活跃的学生一个个正襟危坐,不敢回答或答不上来。我在想,现在大部分学生做了电子耳蜗,听力都不错,在教室里近距离用口语没有问题,但是在这样一个空间很大、人数众多又有些嘈杂的大会场,学生的听力肯定会受到很大干扰。下课后那位教师有些沮丧。我问学生:“为什么不举手回答问题?”学生说:“看不清,也听不到老师在说什么。”任课教师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症结所在,那就是没有给学生架设好语言的通路——没有适当使用手语。学生听不到声音,又看不到手语,等于接收不到信号,自然无法及时反馈,课堂上的互动就无从谈起。
在以听障学生为主的特殊教育学校,如何促进口语、手语、书面语在课堂中的合理使用,是一个大问题。听障学生作为特殊群体,有着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手语。我对手语的研究开始于2005年,为了适应电视台“新闻综述”栏目的即时翻译,对于手语的规范性、方位、速度、美观等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研究,其后正式确定手语研究项目是2013年。在教学与研究过程中我发现,书法校本教材在内容、编排方面都具科学性,如果配上形象的手语,将成为国内第一本用手语讲解书法的书籍。因为《中国手语》中关于书法的词汇比较少,远远不能满足书法教学的需求,于是我开始和书法教师一起研究如何在基本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的教学中使用手语,帮助学生尽快掌握书法的基本规律。我们以标准手语为依据,辅以动作演示,历时两年完成了36万字的《手语说书法》一书。后来又相继出版了《手语诵国学》《手语唱中华》等著作,这些书籍都收到了较好反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