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搬迁圆了山里娃就近入学梦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督战未摘帽贫困县
“以前妈妈骑摩托车送我上学要半个多小时,搬迁过来后,我自己去上学5分钟就到了。”11岁的蔡嘉嘉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第六小学五年级(3)班学生,面对记者的镜头,她有点羞涩,但并不怯场。
今年9月1日,作为隆林鹤城新区配套设施的隆林六小正式启用,986名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走进了期待已久的新校园。待2021年二期工程全部竣工,隆林六小将能够容纳2700名学生就读,彻底解决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就近入学难问题。
隆林县地处滇、黔、桂交界处,既是“民族博物馆”,又是集“老少边山穷库”于一体的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23.47%。为了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难题,当地选择了易地搬迁扶贫模式。经过3年多建设,鹤城新区拔地而起,2019年12月,搬迁任务全部完成。3382户、14606人告别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大山,成为“新市民”,迎来了幸福新生活。
“隆林多山,我们挖坡填坑,在‘夹皮沟’里创造了奇迹。”隆林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新州镇党委书记施斌感慨道。
“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是易地搬迁成功的关键。施斌告诉记者:“新区配建了罗湖幼儿园、第六小学、隆林五中,实现了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全覆盖,也实现了就近入学、就近入园。同时,小区毗邻脱贫奔康产业(就业)园,并配建有社区医院。”
“以前的学校只有一栋楼,现在的学校楼连着楼,下雨都不用打伞”“以前没有英语课,现在有了”……从村小来到新学校,蔡嘉嘉有很多新体验。
“好了一倍都不止。”谈起现在的生活,蔡嘉嘉的妈妈沈宝英笑逐颜开。过去,她和丈夫在金钟山乡的土坡上种了10亩玉米,一年下来收入也就一万元左右,种的稻谷刚够一家人吃。2018年,他们一家易地搬迁到鹤城新区,交了一万元就拥有了一套100平方米的三居室。
今年年初,沈宝英在小区内找了一份电梯管理员的工作,月薪2500元,“不管刮风下雨都可以照样工作,丈夫则做起了生意,家庭收入增加了好几倍”。
隆林六小副校长唐杰林告诉记者,学校很多学生来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虽然近年来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在缩小,但很多学生基础仍不太扎实。为此,学校采取“四点半模式”:动员教师课后对自愿参与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业辅导;学校还开设了行为习惯校本课程,对低中高年级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与规范。
“目前学校共有63名在编教师,既有从全县公开选拔的,也有招聘来的,一支学历基本在本科以上、梯队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唐杰林介绍。
27岁的女教师字忠慧是云南大理人,大学毕业后在贵州一所私立学校任教。看到隆林六小的招聘公告后立即报了名。学校开学这半个多月来,看着班里学生的好习惯正在慢慢养成,课堂上表现也越来越好,她很有成就感。
由于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家庭,很多还是留守儿童,家校沟通难度比较大。“有一个学生跟80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学校要求打印学习资料,奶奶不知道怎么弄,我们就去帮忙。”字忠慧认为,对待这些学生,要有更多爱心和耐心。
“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我们还要给予他们更多关爱,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喜欢上学校,同时还要引导家长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字忠慧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