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创新·师范 信息化环境下的师资培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9-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下,山东省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师范教育模式创新,以优化专科层次小学及幼儿教师培养模式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为重点,以构建区域校际间共教互学的网上共同体为特色,以优质的网络服务和丰富的资源共享为基础,以体制机制建设、信息化队伍建设与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为保障,建成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数字化育人、科研和社会服务环境,形成有效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开创了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工作的新局面。

    多措并举创新保障模式

    1.体制机制先行,做好顶层设计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以学校层面做好规划决策、院系层面做好统筹协调、教师层面做好应用的“三级”管理机制,建立信息网络中心做好支持和各院系信息专员做好服务的“两层”保障机制。先后制定了《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实施方案》《网络课程建设技术规范》《关于开展网络课程建设的意见》等政策和制度,把教育信息化列为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六个子规划之一。

    2.软硬件建设,夯实基础

    自2016年以来,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累计投资达到3000多万元,校园实现了有线无线网络一体化覆盖,所有的教学场所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全覆盖,建设了115间智慧教室。建设了10个大数据、人工智能实验室,成立了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教育研究院。建立了统一的、开放的、先进的、承载综合应用的智慧校园系统,实现了“四个一”工程:一网通、一卡通、一号通、一表通。对整个教学、科研、服务等各个环节提供高效的信息化、智能化和人性化管理,实现学校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通过共享数据中心开展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全面提高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探索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模式

    2012年11月,学校部署了网络教学平台,根据培养专科层次小学及幼儿教师的办学定位,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学校建立“1+N”融合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遵循一把手负责、多机构融合共同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思路,提出“学校、院系、教师、学生4个层次,学校、专业、课程3个层面,规划、实施、评价3个步骤”的“433”模式,设计了以学习过程和成效为导向的“专家、教师、学生”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机构、政策、环境、项目“四位一体”的激励机制,整体推进了教学模式变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促进了“互联网+”教育在学校真正“落地开花”。

    1.示范引领、试点先行

    为了更好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做到“不走偏路、少走弯路”,学校提出“示范引领、试点先行”的要求,支持相关人员和教师们“走出去、请进来,勤学习、多思考”。教务处、信息网络中心及一线教师先后去多所院校学习教育信息化先进经验。校长亲自主持“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验”工作启动会,经过专家指导和细致研讨,明确了从“学校、专业、课程”3个层面分别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路线图。重点做好内涵解读、方案制定、观念引导、理论支持、技术支撑与质量评价等全局性工作。2016年至2019年,学校先后组织了4批校内信息化试点课程立项,共立项课程75门。

    2.加强培训、服务教学

    加大教育信息化培训力度,构建混合式教育技术培训体系,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坚持依靠自身力量为主、外聘专家为辅的原则,灵活采用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专题培训与系统培训、短期培训与个人长期跟踪培训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普遍意义上的信息技术培训。先后组织教育信息化应用新生态、混合教学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微课设计、多媒体设备使用培训、智慧校园平台应用培训以及各类业务系统应用培训50余次,共计3000多人次参加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了教师教育信息化素养。

    3.科学评价、确保质量

    在实施混合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和总结适合的评价方法,最终创新地形成了多元评价方式,以学习过程和成效为导向,构建多维度的专家评价和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由混合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在线学习活动等多个因素组成的教学有效性评价模型。通过课堂听课、网络听课、专家点评、教师互评和学生满意度调查等方法,发现薄弱环节和问题,以评促建,持续改进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化教学成效显著

    截至2020年6月底,网络教学平台总访问量达到1343万人次,最高实时在线人数828人。教师使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课程近300门,占比63.4%。全校师生都能够跟随课程表自动拥有网络学习空间,标志着学校信息化教学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提前完成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的要求。

    1.2017年入选山东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2019年入选中央电教馆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

    2.随着信息化试点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深入,一批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基于在线学习和面对面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脱颖而出。例如:穆红霞老师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凝练了“问题导向的四段式互动学习课堂模式”,李俊老师的“信息技术”课程凝练了“基于师范教育核心素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翟媛媛老师的“小学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凝练了“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3.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正是由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普及,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得以有序进行。各院系根据学校教学的具体要求,积极发挥教学主阵地作用,制定了翔实而各具特色的实施方案并加以落实,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为抗疫的最终胜利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4.学校混合教学团队专家被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院、优慕课在线教育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聘为“优慕课混合教学改革百人讲师团”特约专家成员,先后为厦门集美工业学校、山东中医药大学、北京朝阳社区学院等30多所院校做混合教学经验分享。

    5.为了加强教育领域重点问题研究,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学校延迟开学期间线上教学工作,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技术团队受委托牵头就“职业教育领域在线教育应用”进行专题研究,学校“聚合线上平台优势,打造优质线上教学”入选互动式线上教学案例。

    (刘建波 李 俊 梁 旭 穆红霞 任 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