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服务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9-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把抗疫大考打造为思政“金”课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顾红亮

    抗疫斗争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英勇奋战,经受了抗疫大考。抗疫大考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对于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极有助益。我们都有义务积极参与抗疫大战,也都有义务讲好抗疫这堂思政课。在抗疫大考的进行时中,不仅把抗疫斗争打造成思政“大”课、思政“暖”课,而且打造成思政“金”课。

    抗疫斗争伟大实践是一堂思政“大”课。教育战线的工作者要把抗疫成效转换成思政课程育人的实效,把抗疫实践转换成思政“大”课。抗疫思政“大”课的含义之一指的是这堂思政课的课堂之大。抗疫课堂并不限于校园和教室,而是指医院、公共场所、街道、社区等社会大课堂。防疫抗疫的现场扩展到哪里,课堂就延伸到哪里。

    抗疫思政“大”课的含义之二指的是参与讲课听课的人数之广。在抗疫实践中,不仅医务工作者、志愿者奋战在一线,成为课堂主体,而且全国人民都遵守防疫规定,同心同德,同舟共济,捐钱捐物,步调一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成为课堂的参与者。抗疫大战为这堂社会思政大课提供大量的舍己救人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们都是讲课人和听课人。

    抗疫思政“大”课的含义之三指的是教学内容之丰。抗疫斗争的伟大实践给思政课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教学素材和案例,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激发了课堂讨论的活力。

    抗疫斗争伟大实践是一堂思政“暖”课。习近平总书记说:“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中国的抗疫大考不仅是一堂有高度的思政“大”课,而且是一堂有温度的思政“暖”课。在抗疫大战中,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放在心上。我们建设方舱医院,加强社区管理,实施精准防控,让每一位感染者得到及时检测,让每一位患者得到精心治疗。在这个社会大课堂里,大家都感受到邻里的爱、家国的爱和同胞的爱。中国在抗击自身的新冠肺炎疫情时,积极向国际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让大家感受到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大家庭,感受到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良好愿望。

    抗疫斗争伟大实践是一堂思政“金”课。中国的抗疫斗争展示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讲好抗疫精神的故事,就是讲好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成功抗疫的故事,就是讲好一堂精彩纷呈的思政“金”课,必将使得抗疫精神成为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

    不负神圣使命 培育时代新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 陶好飞

    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对于高校辅导员队伍而言,就是从自身工作职责出发,努力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竭力回答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道必答题目,以提升自身品德修养、能力素质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旨归,以推动三全育人格局形成为己任。

    第一,要把握好“育己”与“育人”的先后关系,练就赢得学生的品格能力。辅导员因岗位职责、工作时空、年龄层次与学生成长发展、学习生活、体认感知有着高度的贴合性,被视作最可能对学生思想认识、价值取向、道德修养产生影响的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要带着政治责任、价值追求和人文关怀去做工作,切实提高育人的能力和水平。既要打造能够发挥集体优势,承接重大活动、应对突发状况和系统性问题,具有战斗力和向心力的“兵团式”辅导员队伍,又要培养政治强、能力强的“单兵式”辅导员个体,提升辅导员在学生思政教育、党团建设、日常管理、心理健康、资助勤贷、发展规划、就业指导等领域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第二,要把握好“育人”与“育才”的辩证关系,厚植铸魂育人的使命意识。青年学生没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知识与技能掌握得再多也无法成为一个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的优秀人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这个根本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以“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为基本遵循,立足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责任田”,从强调学生知识获取到更加注重对于爱国情怀的培育、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更着眼于培养“完整意义上的人”,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需要的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要把握好“育于精专”与“育于合力”的协同关系,汇聚三全育人的磅礴力量。在三全育人的格局中,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辅导员,其主责主业不会因为育人主体的增多而被稀释,反而应当凸显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领域的“术业有专攻”优势,充分发挥主攻手作用。辅导员还要发挥优势,持续关注在育人工作中学校各部门之间产生的“空隙”,关注肩负育人责任群体工作过程中的“空隙”,关注学生们在成长时空转换过程中的“空隙”,主动作为,做好育人盲区、断点的“填充者”“衔接者”,营造24小时×360度的育人环境,真正形成育人合力。

    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院长 王厚杰

    传统上,我们大多采用正面的课堂思政教育,这可称之为显式教育,但是考虑到研究生群体的基本特征,我们还应加强隐式教育。所谓隐式教育,是指导师采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通过引导式的思考和科学式的思辨,帮助研究生树立使命感、责任感以及面向未知未来探索创新的自觉性,同时兼备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科研能力。

    第一,导师应以身垂范,为学生树立榜样。导师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和品德修养往往会不自觉地被研究生所认同和效仿。在与研究生朝夕相处的时间里,导师要引导学生科学辩证地看待部分领域中西方科学研究水平的差距及其历史演进过程;导师要讲好中国故事,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制度优越性。因此,导师要从生活和学术上为研究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积极传递正能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既能教好书也能育好人。

    第二,要有意识地通过日常科研工作锤炼学生的意志和品格。从事科学研究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参与大量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工作,需要学生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轻言放弃的精神,这也是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素质。通过艰苦的锤炼,研究生团队的良好风气可以持续不断地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和每一届学生,在无形之中达到育人的目的。

    第三,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坚决抵制学术不端。学术不端是科学研究的大忌。当前研究生群体面临很大压力和激烈竞争,评优评奖、出国深造、就业求职等都需要研究生取得有竞争力的成果,部分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走捷径的心理,有人侥幸成功后不免产生模仿效应。因此,导师需要将学术道德教育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始终,帮助研究生避免在学术道路上走入歧途。

    第四,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随着年龄增长,研究生的独立意识增强,存在缓解家庭负担、社会交往甚至恋爱婚姻等方面的需求,但是经济上并没有独立,面临着多重压力。因此,导师要做学生的朋友,及时倾听他们的压力和诉求。同时,积极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创造机会。导师对研究生的这种大爱精神,能够连续地传承给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努力实现教师教育的宏伟蓝图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院长 周正朝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育才由育师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教师教育坚定了信念、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道路。

    一是坚定了育人更育师的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各级各类师范院校承载着我国绝大多数基础教育和部分高等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治国理政进程中,把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旗帜鲜明地阐明了师范院校及其教师队伍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担当,极大地坚定了育人更育师的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

    二是指明了育人更育师的方向。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工作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未来发展,对于从事幼儿、中小学教育的教师更是如此。因此,培育德才兼备的基础教育师资,是决定教师教育成败的关键。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就如何做好一名好老师提出了四点要求,即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好老师的重要论述揭示了教师发展的内在规律,对教师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期待、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等要求正是高等师范院校及其教师队伍开展育人更育师的方向。

    三是提供了育人更育师的道路。中国的教师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与综合性院校相比,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水平参差不齐,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彰显教师教育特色,选择一条科学适宜的发展道路是众多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教育必须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主体是教师教育,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既适合综合性院校,又适宜于行业性院校,为深化教师教育综合改革、规范教师培养体系、抓好教师教育薄弱环节、打造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完善教学体系、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完善教育管理体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等提供了科学的道路。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招聘信息     下一篇:乡村学校如何走出发展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