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职融合”式劳动教育咋开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9-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同时提出,“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同时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要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其中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一课时,劳动素养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由此可见,基于职业启蒙的理念开展“普职融合”式劳动教育势必是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与保障。职业启蒙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根基,它能帮助学生了解职业方向、认识自我,引导学生思考未来,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为学生将来的择业、就业奠定基础。因此,将职业启蒙教育引入到中小学教育阶段,能够有效提升该阶段学生的劳动观念及职业认知能力,促进他们认识职业性质,提升中小学学生的综合素养。

    所谓“普职融合”指的是中小学教育阶段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包括职业教育的实训场地、专业师资、产教融合等特点,进而与职业学校开展联合教学,实现学生职业认知、素养提升的教育过程。同理,基于“普职融合”开展的劳动教育的实施,旨在提升中小学学生职业认知能力的劳动教育,通过职业启蒙教育与劳动教育交叉式、融合化实践,整体提升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小学学生生涯规划奠定基础。

    内容:融合职教专业,树立劳动意识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劳动的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不再只是简单等同于体力劳动,或者解放初期的“学工学农”。劳动形态的变化也直接体现在了当今社会职业形态的变化之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变化,区域产业结构布局随之调整,必然带动各产业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引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重新组合,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相适应。因此,职业学校的专业类别就集中体现了当前新形势下的各种职业形态。所以,中小学校可引入职业学校专业认知课程,尤其是对相关专业与区域产业和实际生活的关联对接情况,将其融入到劳动教育课程之中,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势必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学生经历相应的专业认知课程学习,进而了解不同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及劳动形式,促成学生树立劳动意识。

    基地:融合职教资源,体验劳动岗位

    中小学校以传授学生学科知识为主,而劳动教育和职业启蒙教育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职业性,因此在中小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和职业启蒙教育缺乏相应的资源,包括师资、设备、场所等。而作为职业教育学生习得专业技能、养成职业素养的主阵地,职业学校具备与相应职业对应的各专业学习资源,包括实习实训设施设备、校内外实训基地和专业师资队伍。同时,职业学校的各种劳动资源紧密结合劳动和技术以及相关岗位劳动的职业要求,具有很强的生产性、应用性、社会性,能为中小学生提供有效的劳动体验岗位。因此,中小学校的劳动教育可充分利用职业学校师资、设备、场所等资源,在保证岗位安全的基础上,以职业案例或者任务、项目的形式,让学生直接体验初级的岗位,实现“做中学、做中悟”,从而为中小学生提供劳动体验的机会,启蒙其作为社会职业劳动者的身份认同,实现学生真实融入到社会劳动的职业情境中去,进而实现中小学生劳动知识、技能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素养:融合岗位要求,养成劳动品质

    中小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旨在提升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和劳动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这种目的与职业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追求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工匠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意。当前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其发展的重要路径,每个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高度强调生产导向的岗位要求,从培养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各个环节全程融入“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素养要求。融职业岗位要求于其中的劳动教育,能有效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因此,中小学校的劳动教育可融合职业学校的岗位管理要求于其中。这种融合包括中小学借助职业学校资源开展“职业启蒙”式的劳动教育,也包括中小学自身校园教育教学活动的“素养化”要求引入。中小学校可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内容的劳动日、劳动周活动,包括学生参与校园卫生、社区志愿服务、开展乡土劳动研学等。在学生劳动的过程中,学校可引入职业教育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等“7S”岗位素养规范,从而寓教育于劳动实践中,促进学生养成优秀的劳动品质。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阶段德育的重要内容,是中小学生体验劳动、尊重劳动,养成优秀的劳动品质的重要途径。职业启蒙教育能促进中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兴趣的培养,开启中小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基于职业启蒙,职业学校开展“普职融合”式的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理性回归,是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需求的重要举措。加强职业学校与中小学之间的联系,彰显劳动与职业的关联,使劳动教育和职业启蒙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与职业启蒙教育的融合,必将能培养合格、高素质的新时代劳动者。

    (作者系浙江省瑞安市塘下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科室主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