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白·柯鲁克:从不后悔来到中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0-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伊莎白和大卫的中国英语教育实践可谓硕果累累。教学以外,他们还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套大学英语教程的编写和《汉英词典》的编纂。当问起在整个教学经历中,令她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什么时,她说是“平等的师生关系”。“那时师生关系非常亲密,除了上课学习以外,还一起劳动。在劳动时,老师可能就是一个组员,学生是组长。师生之间相互尊重。老师们都被革命的热情激励着,干劲十足,教学非常投入,那时大家主动自觉地执行‘负责制’,晚上主动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生们如饥似渴地学习,倍加珍惜时间。”伊莎白说。

    在新中国的英语教育事业中,伊莎白和大卫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努力、青春与智慧,他们所代表的是一代开创者,也是从未停歇的奉献者。新中国的首批外事干部、大量外交人才和杰出的学者中,不乏他们学生的身影,很多人活跃在中国外交、教育、新闻等各个领域中,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谱写国际友谊新篇章

    伊莎白怀着满腔热情支持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位促进中外交流合作的杰出贡献者。她利用赴国外讲学的机会,向各国人民传播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就和中华文化。

    数十年来,伊莎白一直关注中国的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早在1959年,伊莎白和大卫撰写的《十里店——一个中国村庄的革命》就在英国伦敦出版。20年后,《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又在美国问世。这两本书真实记录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世界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成为当时蜚声海内外的社会人类学名著。她撰写的《兴隆场》系列著作涉及乡村社会和建设实验的方方面面,堪称社会学、人类学以及乡村建设运动史的必读之作。

    伊莎白真实地观察与记录了中国的革命与建设,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向世界介绍中国。与此同时,伊莎白和大卫也把世界的变化带给师生们。上世纪50年代,为了解国外英语教学的发展情况,伊莎白和大卫每隔一年就到国外去转一圈。回来后,就把所见所闻和自己感悟写成系列报告,通过讲座与师生分享,扩大了师生们的视野。

    伊莎白不仅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还全力支持自己孩子开办国际学校,以另一种方式支持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她的儿子柯马凯留在中国,并选择了教育事业,于1994年和朋友一起创办了北京京西学校,为来华的外籍人员子女提供国际教育。在这所学校中,中国文化是孩子们的必修课。今年69岁的柯马凯,虽已不再授课,但还是坚持每周抽出一天时间到学校看望孩子们。2010年,伊莎白的孙子柯晨霜从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进入华西医院读研深造,回到了祖辈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这个家族的故事,正由一代新人续写。

    70多年来,秉承教育“为国家立心、为学生立命、为外语教育辟天路”的精神,伊莎白将自己的青春才智和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为了理想,她以坚定的信念在深爱的这片土地上奋斗了一生。她教书育人、诲人不倦的师德风范,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坦诚正直、温和善良的人格魅力,令人敬重。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伊莎白由衷希望,年青一代的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更多能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为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 链接 ——

    伊莎白·柯鲁克(Isabel Crook),加拿大人,新中国英语教学拓荒人,曾参与创建中央外事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并任教半个多世纪,为中国培养了大量外语人才,将毕生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

    1980年,伊莎白获国务院批准认定的第一批“外国老专家”称号;2007年被北京外国语大学授予“终身荣誉教授”称号;2008年被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授予“终身名誉博士学位”;2014年荣获中国“十大功勋外教”称号;2018年获“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称号;2019年7月30日,被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授予“重庆市璧山区荣誉市民”称号。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伊莎白·柯鲁克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西藏学子感受科技魅力     下一篇:银发族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