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共生 和谐发展
上海青浦一中是一所有20余年历史的完全中学。近年来,学校以科学发展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与《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以理念先进、管理一流、质量稳定、和谐发展、资源节约、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学校为建设目标,围绕立德树人,根据自身办学基础和学生实际情况,通过规范化、创造性办学,致力于构建富有校本特色的“生态素养培育”课程体系,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健康而有个性地发展。
青浦一中创建于1999年,是全区仅有的一所完全中学。建校以来,学校始终以“责任第一、不断创新”为核心办学理念,践行“勤勉、创新、务实、致远”的校训,努力培养具有“行为文明、志向远大、意志坚强、民主独立、博学多才”等人格特征的、符合时代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
近年来,在“责任”与“创新”并重的理念之下,青浦一中把培育师生“生态素养”作为自己办学特色的选择,把尊重规律、和谐统一、勇于担当、善于发现作为教与学的信条。学校积极引导和激励每一个学生和教师逐步形成多层次的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建设满足师生共同发展的教育生态。
在此基础上,学校致力于培养有家国情怀、真才实学和生态自觉的学生,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发展,提升学生生态素养。
家国情怀:具有国家认同、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真才实学:不仅有与中学生相匹配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有智慧、爱探索,对自然和周围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不熟悉的事物充满好奇;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有着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他们大气、大方、宽容,能悦纳自己与别人,有着持续发展的志向与能力。
生态自觉:在个人、学校和社会等情境中,运用相关的生态学知识,秉持“生命共同体”的价值观,表现出与自然、与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态度和能力;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将生态知识和技能应用、转化为自觉自愿的有利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生态”往往用来定义美好的事物,凡是健康的、美的、和谐的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
青浦一中对“生态”的定义为:狭义上指青浦一中师生在学校环境中的学习、生活、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广义上指全体师生与周边人及环境相互作用的状态,以及彼此之间、与环境之间相生相长、环环相扣的状态。既强调师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内在和谐发展,又强调个体之间的促进与平衡,还强调师生与学校内部环境及外部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最终把具备“生态素养”作为青浦一中师生的发展性指标。
构建框架式的生态特色课程群
课程是学校落实教育理念的载体,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依据。青浦一中以“生命课程、环境课程和社会课程”三大主题为培育学生“生态素养”的内容,构建学校的课程框架和“生态课程群”,分别对应“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领域,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特色课程。
青浦一中抓住特色课程建设,以这“一发”牵动学校“全身”,带动特色高中的创建。特色课程的设计,既要建立在对国家课程教育价值的坚守上,又要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长远发展规划以及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求。为此,青浦一中基于国家课程方案,构建了具有生态素养培育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
特色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生态素养为旨归,其范围可涉及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既发挥现行高中课程中能展现生态素养内涵的学科课程的显性功能,也重视其他课程中渗透生态素养意蕴的隐性作用。基于“整体、协调、动态”的大生态观,将人的生命、人类社会、自然界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整体看待,以此认识“生态素养”的内涵:人在学习、生活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关于生态理念与知识、生态能力与习惯、生态道德与情感的综合素养。
有鉴于此,青浦一中以“天、人、境”合一的理念与“和合共生,和谐发展”的态度,将探究生态现象、获取生态知识的兴趣、优化生态环境的愿望与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作为设计特色课程群的共同目标。
1.课程体系整体框架
学校课程体系的设计,以面向全体、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宗旨,强调“三个结合”——继承与创新结合、学校培养目标与学生自主发展结合、全面素质培养与生态素养培育结合,由此构建体系框架。
学校特色课程的设计,面向时代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立足区域、学校的生态资源,发挥教师的特长,满足学生的兴趣,以惠及全体、发展个性、鼓励冒尖为原则,构建生态素养培育特色课程群。分为三类:生命课程、环境课程和社会课程。
(1)生命课程群
旨在培养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和生命观念,包括了解基本的生命常识,对自身生命存在的感悟;学会与生命交往的技能,并由此培养对他人怀有包容、尊重、理解、负责、珍惜的态度;自觉经营积极、平和的个人心理环境,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在生命活动中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
(2)环境课程群
旨在培养学生的环保认知与相应观念,包括环保价值观和环保行为,关注环境保护的热点问题和前沿信息;培养学生敏于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科学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生养成自觉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3)社会课程群
关注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培养学生树立和谐社会的价值观,以及维护社会和谐的能力;引导学生践行积极的生活方式,并在参与社会生活中提升交往能力。
青浦一中在设计生态素养培育特色课程时,既考虑如何惠及全体学生,也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和多样化学习需求。对此,学校将特色课程群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为全体学生必修课程,B层为个性发展选修课程,C层为特长提升选修课程。三个层次从知识普及到兴趣培养,再到能力提升,由低到高递进,凸显了课程的选择性。
生态素养的培育,本身又是一个系统工程。设计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从目标、内容到形式,建立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逻辑结构。基于完全中学的校情,青浦一中关注特色课程在初、高中之间的衔接性、融合性、整体性、发展性。近年来,学校从主题活动、学校节日、实践体验等方面入手,进行生态德育课程的初高中一体化设计,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生态素养渗透三类课程
生态素养的培育,既要发挥特色课程的作用,也要充分利用现有三类课程的教育功能。青浦一中在课程实施中,以灵活多样的方式,通过与基础型课程的有机结合、与拓展型课程的有序关联、与研究型课程的有效延伸,让生态素养渗入普通课程。
(1)基础型课程强调“有机结合”
基础型课程是所有学生必修的,为使生态素养培育惠及全体学生,青浦一中强调各门学科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时,要深入挖掘基础型课程中的生态元素,寻找学科核心素养与生态素养的结合点,将生态素养培育目标渗透进学科教学目标。同时,总结提炼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的有效经验,编成《青浦一中学科落实生态素养培育校本化实施指南》,引导教师进一步研究学科教学如何渗透生态素养的实施策略。
(2)拓展型课程强调“有序关联”
在这些年的课改实践中,青浦一中积累的拓展型课程已有相当规模,其中不少是基础型课程内容的内涵开掘或外延扩张。为此,学校要求教师在开发特色课程时关注与已有拓展型课程的“有序关联”,扩大生态素养的培育通道。而限定拓展型课程的实施,主要与学科课程的内容有序连接,与学校文化活动、班团队活动及各类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形成有序关联,作为学生必修课程。自主拓展型课程的实施,主要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建立有序联系,作为学生选修课程,实施“走班”教学。目前,青浦一中已经完成了140多门自主拓展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3)研究型课程强调“有效延伸”
将生态素养培育通过研究型课程的实施进行“有效延伸”,是生态特色课程重视学生能力提升的体现。为此,青浦一中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学科兴趣等出发,自由选题、自主探究,积极开展生态方面的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等学习活动,培养自己优化生态环境、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学校现已编成《青浦一中研究性学习学生学习记录手册》,以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近年来,学生的研究成果在市、区各类竞赛评选中脱颖而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