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宁津 学校品味因深挖地域资源而鲜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0-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您看,这组根据我们学校师生真人真事创意制作的校园雕塑中,老师略微弯腰,右手轻轻放在学生肩上,低头用和蔼可亲的目光温柔地看着学生,犹如一位慈母正在倾听孩子的心声,学生则正在昂头向老师请教,眼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和对老师的敬意……”近日,记者在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大柳中学采访时,校长毛国东告诉记者,该校五十多岁的班主任教师崔建玲,在长年的教学中形成了一个标志性动作——无论和学生促膝谈心还是交流问题,总要轻轻拍一拍学生的肩膀,以示关爱和鼓励。崔建玲这一充满关爱和温暖的动作,被细心的学生付东宇写进了自己的诗歌,学校按此情景创作了这组校园文化雕塑,进一步弘扬学校的感恩文化。

    “文化是学校发展之本,‘本立而道生’。”宁津县教体局局长杨建华说,“随着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逐步改善,2018年3月以来,我们以实施特色学校示范引领工程为抓手,因地制宜、‘一校一品’区域推动特色学校文化体系创建工作,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高品质学校文化建设之路。”

    在此基础上,宁津城乡学校充分挖掘开发地方传统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创新方式方法积极推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农村学校大柳中学所处的大柳镇,一直流传着燕王朱棣时期逃难农妇“以面劝谏”“插柳救民”的感人传说,当地至今还有专门制作“大柳感恩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该校充分挖掘和发扬地域文化特色资源,以“常怀感恩之心,永葆进取之志”为学校精神,建设感恩文化体系。在该校多彩社团课程中,还专门邀请“大柳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学校开设“学做感恩面”课程,指导学生制作劲道美味的感恩面,弘扬感恩文化。

    “宁津自古便沐浴齐鲁仁德之泽,熏染燕赵慷慨之风,1958年曾被国务院命名为‘文化县’;宁津也属于渤海红色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杨建华说,“我们紧紧抓住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感染师生、激励师生,激发学校内生发展动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棠湖小学就以宁津历史文化名人吴浔源(字棠湖)的文化艺术成就和高洁品行为依托,构建了以“清朴”为核心的棠湖小学文化建设体系。如何让棠湖清朴文化真正深入每一个师生心中呢?该校组织开展的“我是棠湖文化讲述人”系列活动,讲解“寻本溯源、传承创新”的发展理念,讲述历史文化名人的高洁品质和学校育人要求,令人耳目一新。该校学生孟紫涵、乔建业、李佳怡等也已成为全县讲述历史文化的小名人。此外,该校还大力弘扬吴浔源著述国内唯一一本埙谱、创制古埙的重要功绩,组建了学校陶乐陶艺社团,让学生在动手制作陶艺、亲自演奏陶乐的过程中,体验传统文化,陶冶高尚情操。

    “不知宁津县,只知柴胡店。”在宁津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该县柴胡店镇又名青龙古镇,宁津籍作家郭澄清反映鲁北地区抗日战争史实的优秀长篇小说《大刀记》,故事内容原型就在柴胡店镇,后来又拍成了红色电影和电视剧。“我们以‘崇德尚义,笃信图强’的‘大刀精神’为核心,建设龙腾中学特色文化体系,开展‘大刀记’红色文化育人课题研究,建设‘大刀记’红色文化育人课程体系,建起了‘大刀记’红色文化教育展馆,还组建了师生社团大刀武术队,在传承红色文化的同时,培养具有‘自强不息,责任担当’精神的时代新人。”柴胡店镇龙腾中学校长魏俊涛说。

    宁津县教科所所长方华告诉记者,目前全县自觉传承地域特色优秀文化以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品位,并逐步将文化建设融入课程教学育人体系的学校也越来越多。位于城乡接合部的响泉小学就是其中之一。响泉小学以当地历史文化名人、被业界誉为“中国美术界的太史公”的李浚之(号响泉)命名,致力于建设和雅校园,培养儒雅教师和文雅学生。

    “因李浚之家有一座著名的榆园,成为当时文人雅士题咏之地,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将一处小花园命名为榆园,并把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融入学科课程和教育教学过程,让校园文化建设与师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在语文课上的写景作文教学中,教师就把课堂搬到了榆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体会文人雅士的高洁志行,找到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响泉小学校长陈菲说。该校教师安文平的小学生作文范文《榆园》,也成了全校师生熟知的名篇。

    截至目前,宁津县已有近百所学校的文化体系基本成形,朝着“一校一品、清新典雅、特色鲜明”的方向迈进。“文化建设让学校发展有了昂扬向上的精神气场,师生发展有了更高的精神境界和审美追求,校园文化‘化民成俗’的品牌效应开始凸显,也带动了全县教育行业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杨建华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