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警察学院:守正创新 努力建设一流公安院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0-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辽宁警察学院是辽宁省仅有的一所省属公安本科院校,创建于1960年,1995年开始独立试办本科专业,2014年升格为本科学院。建校以来,已经为公安司法系统培养了4万多名警务专门人才,为公安司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本科办学的新起点上,学院党委坚持创新发展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公安队伍现代化、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的需求为导向,坚持守正创新,突出公安职业特色,明确战斗力标准,立足实战化要求,深化校局合作联合育人机制,努力实现建设一流应用型公安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

    谋内涵建设之略,明确应用型办学定位

    坚持“政治建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塑校”的办学理念,明确以服务公安司法工作和公安司法队伍建设为办学宗旨,发挥行业优势,突出公安特色,把办学思路转到服务经济社会稳定和公安司法工作上来,转到“育用衔接、校局合作”培养应用型高素质警务专门人才上来。按照“转型、升级、提质”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类型层次定位,确立了本科教育与民警培训双轮驱动的办学形式,坚定了立足公安、面向政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的服务面向定位;坚持培养忠诚可靠、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公安司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学科专业上确立突出公安院校特色、以公安司法工作和队伍建设急需的应用型专业为发展方向的专业定位。

    铸忠诚教育之魂,凸显警营文化传承

    学院以立德树人、忠诚育警为根本,以打造品牌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促进公安人才全面发展为关键,针对“拔节孕穗期”青年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公安院校特色育人优势和思政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坚持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实施“办好思政课”创新建设工程,打造“讲好思政课”质量提升品牌和“学好思政课”协同育人品牌,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不断铸牢忠诚警魂。一是以忠诚主题为核心,打造十个特色“思政课堂”;二是凝聚共识,把忠诚意识引入开学第一课和日常教育,把忠诚理念引入入学入警仪式和毕业实习等活动;三是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挖掘文化育人内涵,有效利用重大节点和契机开展全方位的忠诚教育和文化活动。

    建应用专业之群,突出服务平安社会作用

    学院紧密围绕公安司法工作和公安司法队伍建设,积极构建行业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的专业群。在学科专业布局上,坚持突出“地方性、行业性”,实现学科专业群与公安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按照“重点专业对接行业急需、专业群对接行业主体”的思路,优化了学科专业结构,大力度调整了非公安专业,通过“并、转、停”机制,非公安专业由“升本”前的12个缩减为与公安专业紧密相关的3个专业,非公安专业招生规模也由2014年的1500人缩减至350人。

    强化一流特色专业建设。制定《辽宁警察学院一流专业建设实施办法》,实施专业综合改革,专业建设成绩显著,建设了一批国家级别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本科示范专业以及公安部门重点建设专业、省级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和创新创业示范专业。

    强师资队伍之力,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学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力打造“双师双能型”人才方阵。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相关制度,成立教师管理中心,完善教师发展的工作机制,以实施“纳海工程、瀚海工程、耕海工程”建设为动力,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综合素质。一是以“双千计划”为牵引,引导优秀教师与公安实战部门业务骨干互派交流、深度融合,并形成了常态,截至2019年累计65名驻校教官在校任教,承担了85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二是采取措施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学院规定专业教师每3年必须到公安一线挂职锻炼半年,新任教师必须到实战部门锻炼一年,并将实践经历作为晋职晋级的必备条件;三是有计划开展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与实战部门联合攻关、送教下基层等活动,加强国际校际交流,近两年8名教师分赴美国、英国等著名高校进修学习。通过以上措施,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数量达到了专业教师总数的72.5%,参与实验实训教师比例超过了40%,来自公安司法一线、相关行业的兼职教师教官89人,达到了教师数量的33%。

    走校局(企)合作之路,深化协同育人机制

    学院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积极构建行业深度参与的合作机制。一是建立了行业主导的合作机制。辽宁省公安部门出台《关于建立校局合作联合育人机制的意见》,建立了定点协作、教师实践锻炼、实战教官驻校任教、领导干部上讲台等七项制度。为保证七项制度的落实,辽宁省公安部门下发《关于成立校局合作联合育人工作指导委员会的通知》,明确省公安部门与学院联合成立“校局合作工作指导委员会”,相关警种总队与专业教学系部联合成立了治安学等7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程参与学院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二是构建了“四联合、四一体”互利双赢的良性运行机制。学院全面推进“校局合作”,与公安一线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了“四联合、四一体”的运行机制。三是加大资金投入,扩大实践基地范围和数量。学院在原有的教学基地基础上,重点加强与省公安部门主要警种联系,近4年新增12个校外实践教育教学基地,使学院校外实践教育教学基地达到51个,实现了全省14个市公安机关全覆盖。

    筑办学基础之基,全面改进实验实训条件

    学院现有实验实训场馆总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设有12个基础课实验室、47个专业课实验室和12个校内实训场馆,警务实战训练条件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先进水平。近年来,学院积极争取各级各类专项经费,加快实验实训室改造和建设,不断提高仪器设备的更新率,引进实用性强、实效性高的先进设备充实教学实验实训室。一是对现有实验实训室进行升级改造。近3年自筹和争取上级支持拨款投入4000多万元,改造了网络犯罪侦查、人员一体化信息采集、指掌纹自动识别系统、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等专业实验室等。二是针对道路交通控制、危险处理以及空中驾驶等高危或极端环境的综合训练项目,新建了交通控制、危机管理与媒体应对和空警模拟机舱等多个模拟仿真实训室。三是利用自身人力物力优势自行开发训练系统,完成了沉浸式虚拟仿真训练系统,实现了学生在数字虚拟环境中进行警务技能训练,获得接近于实战的体验。

    固内涵发展之本,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具体要求,与公安实战部门共同制定了新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新的培养方案在“教、学、练、战”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构建适合学校发展的三对接、二贯穿、一联合的“三二一”新型人才培养方式,“三对接”即专业建设与实战需求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规范相对接,教学过程与实战过程相对接的原则;“二贯穿”即学生体能、警务技能和武器使用训练以及忠诚教育、警务实践和第二课堂活动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毕业前必须达到《公安民警体育锻炼达标标准》和《公安民警警械武器使用考核标准》;“一联合”即联合行业部门共同育人、联合培养。

    拓协同创新之势,逐步增强服务实战能力

    为全面落实公安部门科技强警和人才强警战略,提升学院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公安实战能力,增强办学实力,学院加快了科技创新步伐。

    加强科研平台与团队建设,提升集成应用创新水平。建立了“物证技术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发改委道路交通工程实验室”“辽宁省发改委物证技术工程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在计算机取证、智慧社区、经济犯罪侦查和网络犯罪侦查等研究方向,建立了10个科研创新团队。在此基础上,又成功申建了“智能道路交通控制与应急指挥”“网络犯罪侦查技术及应用”两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先后与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科大讯飞有限公司等单位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构建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新格局。

    创体制机制之新,实现从重“用”到重“体”的转变

    以诊断和改进为方法,构建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出台《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实施办法》,成立教学质量保证与评估中心,配备专职人员,修订教学督导办法,实施综合督导和专项督导,并实现了全程的网络化管理;同时推行学生学习状态自我评价、教学期中和期末信息反馈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了系部教学期初、期中检查制度,加强系部二级教学检查和督导责任制度。

    以养成和引领为导向,全面加强学风建设,强化党委在学风建设中的核心领导作用,注重学生纪律作风养成,建立教学工作与学管工作的联动机制,严格学业考核管理,全面取消清考,完善学业预警、退出管理办法,严把学生毕业出口关,学院整体教风和学风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展望“十四五”,辽宁警察学院将坚持公安院校办学特色,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部署要求,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把学院打造成高素质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基地、公安警务理论和技术创新基地、公安民警训练的主阵地,全力向全国一流公安本科院校发展目标迈进,为公安教育训练工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