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征程思发展 砥砺前行谱新篇
四川外国语大学是一所有着光荣军校传统的学校,简称“川外”,坐落在重庆市。办学70年来,学校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适时调整办学思路,形成了“团结、勤奋、严谨、求实”的优良校风,已经从一所外语类单科院校发展成为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主、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内涵发展、质量为先、中外合作、分类培养”的发展路径,形成“国际导向、外语共核、多元发展”的办学特色,为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撑。
蒙正塑魂 立德树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思想政治建设为统领,把思政工作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坚持以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引导全校师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办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外国语大学。
(一)推动思政创新发展,师生员工凝心聚力
学校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宣传和教育活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学社等思想政治社团和京昆社、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基地等文化艺术社团为载体,举办相关特色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凝聚师生思想,为激励全校师生谱写川外新篇章提供了根本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138”工作体系。党的十九大之后,学校搭建了“1+4+2”学生工作格局,推动思政工作创新发展。
学校积极探索网络思政工作,建立以川外官网、官微和官方抖音号为主体的网络思政平台,形成了“川外思政”“川外青年”等网络思政媒体矩阵,推动“互联网+”思政教育新发展,思政工作成效显著。
(二)优化思政育人平台,立德树人成效卓著
学校新设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6年),为提升思政课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学科基础。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行合一模式研究”、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区域绿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文明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四方协同、六位一体’:服务精准扶贫战略的实践育人路径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等,思政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水平显著提高。
学校实施“塑魂·蒙正”育人工程,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一名教授入选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工作室,成功塑造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品牌。
学校获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重庆市首批美育示范校园”,荣获全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全国大中专学校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等重要荣誉,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不断引领新风尚。学校荣获“模拟联合国”多项大奖,UCWDC世界排舞锦标赛国际原创集体项目冠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三等奖。川外官微荣获“重庆教育十强政务微信(本科院校组)”称号,“川外身边人”“师者说师道”等栏目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强的影响力,思政创新品牌效应凸显,思政育人平台不断优化,立德树人成效卓著。
学科引领 内涵发展
学校始终把学科建设作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龙头”工作,强化顶层设计,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支柱学科,坚持特色凝练和优势打造,形成重点突出、相互支撑的学科协同发展体系,努力构筑和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一)建成博士授予单位,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
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学校于1979年开始研究生教育,成为恢复招生后的首批研究生培养单位,并于1986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进入新世纪,学校形成以外语学科为主体、其他人文学科和经管法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2008年获批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3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经过几代川外人的接续努力和奋斗,学校建成本硕博完整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迎来学校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近年来,学校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外国语大学”的建设步伐。2017年获批重庆市“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9年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学校推进教育水平整体提升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学科结构布局,内涵建设成效突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学科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以学位点审核增列、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结构调整、学位点合格评估以及学科动态调整等为抓手,致力于优化学科布局和结构调整;同时,突出学科内涵建设,以目录外二级学科自主设置、非通用语建设和翻译学、语言智能等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等为突破点,着力凝练学科方向特色,助推学科差异发展,形成区域优势。
近年来,学校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所涵盖的二级学科点由3个增加到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从1个增加到5个,涵盖的二级学科点从17个增加到49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由1个增加到6个,涵盖的专业领域由11个增加到45个。“十三五”期间,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获批重庆市一流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工商管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获批重庆市高校重点学科,“语言智能”学科群获批开展重庆市高校“人工智能+学科群”立项建设项目。外国语言文学作为学校支柱学科,在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获得全国聚类排名并列第6位,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B+”等级。
(三)提升科研服务能力,推出优良科研成果
学校紧密结合学科建设增长点与科研平台的建设,坚持科研促进教学、科研推动人才队伍建设的理念,逐步形成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科研管理服务体系。
2000年以来,在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数量和比例显著增长。在省级、部级主办的各类评奖中,学校教师获奖颇丰,获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共计45项。冯亚琳教授的专著《德语文学中的文化记忆与民族价值观》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收录。
学校科研团队聚焦学术热点和前沿,在认知语言学、翻译学、词典学等重点研究方向上逐步形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学术队伍,承担的重要项目数量显著上升。2000年以来,学校共承担纵向课题750余项(国家级别113项)。2018年周文德教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地名用字搜集整理、形音义研究与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并担任首席专家。学校是重庆翻译学会、重庆商务英语研究会等省级学会的会长单位,共有10余人担任国家一级学会与二级学会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等职务。学校外国语文研究中心、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国别经济与国际商务研究中心先后获批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语言哲学与认知研究中心、脑科学研究中心、地名研究中心等校级科研平台成果丰硕;学校主办承办全国第十届当代语言学研讨会、全国英国文学学会第五届年会、“俄罗斯学在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三届中西语言哲学国际研讨会、金砖国家网络经济与网络安全研讨会等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00余场,产生了广泛影响,学校还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校讲学1000余场。
面对新的历史时期的机遇和挑战,学校科研发展精准把握“新文科”建设内涵,基础研究、交叉学科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更加聚焦学术前沿、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全面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双一流”建设赋能。
以生为本 追求卓越
学校始终聚焦人才培养关键环节,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I-SISU123”人才培养模式(如下图,“SISU”是学校英文首字母缩写,“I-SISU”也是“爱川外”的另一种表达);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积极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交流才能”的外语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取得显著成效。
(一)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筑牢学生发展基础
专业与课程建设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学校立足办学传统和外语优势,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素养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打造特色优势专业,筑牢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发展基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