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慈孝”文化 打造无边界学习空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0-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所好学校不仅需要拥有独特的文化教育,更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方式,这是中城小学多年来办学的成功经验。近年来,中城小学在致力于弘扬和传承“慈孝”文化的同时,不断创新教育模式,积极探索无边界学习空间的创建,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慈城,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县城,被称为“慈孝之乡、儒学圣地”。千年历史文化,丰富了“慈孝”文化内涵,涌现了一大批历史名人。随着古县城的开发保护、儒家文化遗迹的保存和重建,为学校开展“慈孝”文化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创办于1904年的中城小学,自建校初期起就以“诚、谨、勤、俭”为校训,培养了以朱祖祥、应昌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院士、科学家、实业家,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慈孝”文化源远流长。“慈”字典解释为“和善”,《说文》记载“慈,爱也”。“孝”,《论语》记载“孝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经》:“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由此可见,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之一的“慈孝”文化,对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不过,今天中城小学弘扬的“慈孝”文化,则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置换和诠释,确定并推行了以“孝敬、和善、责任、和谐”为核心品质的文化教育理念。

    在百年传统的岁月中,学校形成了“慎选良师、从严治校、注重特色、全面发展”的传统。为此,在建设特色学校过程中,学校立足地域优势和学校传统文化,以弘扬“慈孝”文化为抓手,不断探索育人的有效手段,创新育人模式。为培养新时代好少年,学校对崭新的“无边界学习空间”课题进行了不断探索实践。

    何为“无边界学习空间”?实质上是指模糊边界、柔化边界,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平台。简言之,创设无边界学习空间,让“慈孝”文化成为学校无边界学习空间构建的灵魂,让无边界空间成为弘扬和传承“慈孝”文化的载体,两者相得益彰,成为“慈孝”文化得以弘扬和传承的关键。

    中城小学基于“慈孝”文化的发展脉络,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努力汲取文化精华,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逐渐挖掘出学校“慈孝”文化的三大主题:“慈文化”“孝文化”和“善文化”,以这三大主题构建无边界的学习空间。

    基于对空间的认识,学校从物理空间、信息网络空间、关系空间三个角度构建立体化的无边界学习空间。充分利用教室、图书馆、运动场、文化长廊、校史馆、名人基地、小雨点剧院等场所和设施,让学生切身感受“慈孝”文化;重视信息网络技术,安装显示屏、微书,打通校内校外、历史与当下的“藩篱”,让学生充分认识“慈孝”文化;通过构建关系空间,注重师生、生生学习,形成群体合作的氛围,让“慈孝”文化渗透到师生日常互动中来。可以说,无边界学习空间打通了校内与校外、历史与当下、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成为弘扬和传承“慈孝”文化的重要载体。

    “思而悟,悟而行,行必高远”。首先便是引导学生在亲近传统、品读经典中体悟“慈孝”。学校充分利用毗邻孔庙的地域优势,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把“慈孝”教育与学校经典诵读和艺术特色相结合,引领学生品读经典,体悟“慈孝”文化内涵。同时,每学年,学校举办“感恩父母,弘扬慈孝文化周”“关注母亲,感怀亲情”等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们通过主题班会、制作感恩卡和手抄报、“慈孝”故事比赛等方式,去理解父母,融“慈孝”于日常言行之中。 

    从2006年至今,围绕“慈孝”文化,学校先后形成了“慈孝之乡感恩教育研究”“构建慈孝教育活动体系的实践研究”“生命与生命的链接——慈孝背景下榜样教育研究”等一批研究成果,其中教材《慈水涓涓》被评为浙江省首批德育精品课程,“慈孝教育”被评为宁波市首批校园文化品牌。

    创新是文化传承的时代要求,更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保证。无边界学习空间让传统文化教育更加入脑入心,实现了对“慈孝”文化的全方位渗透。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中城小学师生今后必将在更自由广阔的空间中,向更新更高的山峰攀登!

    (徐扬威 丁 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