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优秀孩子 重在人格塑造
培养出优秀的儿女,几乎是全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然而“优秀”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前段时间,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以全省文科第4名的优异成绩报考北京大学考古系的新闻引起热议,也再次引发人们对于“优秀”标准的思考。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个标准不是单一的,绝不仅是成绩优异考上名牌大学,或是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高薪工作……如同钟芳蓉的专业选择,在一些世人眼里也许不够明智,有点儿浪费她的“优秀”,但这样的选择恰恰让我们看到了钟芳蓉身上的优秀品质:清晰的人生目标,独立的思考能力,高尚的理想追求。优异的学业成绩固然重要,但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是孩子一生发展更为重要的基石。
先明确培养孩子的目标才不会失去方向
对于一代代父母来说,培养优秀的孩子是个永恒的命题。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更是万千父母孜孜以求的教育目标。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名列前茅出类拔萃,于是不少父母因为担心孩子不够优秀而深感焦虑,心里却又并不清楚所谓“优秀”的标准是什么,也不清楚到底要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学校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们总是苦口婆心地强调:请父母先接纳自己的孩子是普通人,再根据孩子的特长和爱好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给予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这个建议是中肯的,但却是很多父母难以接受的。如果自家孩子跑慢一点儿泯然众人,那将来怎么在竞争中取胜呢?
为了让孩子每一步都不落于人后,父母们千方百计把孩子送进名校,报名各种辅导班,同时恨不能全天候监控孩子的学习。于是,如何让孩子变得优秀乃至超越优秀,成了父母们关注的焦点,更成了他们焦虑的源头。
曾经引起热议的“北大妈妈付费群”事件,就是父母深层焦虑的具体体现。一名北大学生的妈妈,建立了一个“家庭教育收费群”,分享自己的教育理念。加入该群的每个家庭每年收费9980元,不提供任何缴费凭证,不承诺教育效果,中途退群也不退费。即使有这样的“霸王条款”,仅仅因为“可能帮助孩子考入北大”的诱惑,仍吸引了千余名家长围观咨询。
今年因为疫情防控导致的居家学习模式进一步放大了这种焦虑。不少父母突然变得无所适从,疫情期间离开了学校这个教育的“主战场”,如何才能保证孩子不掉队或保持优势呢?父母们又陷入新的焦虑和迷茫中。
父母关注孩子的学习没有问题,但不应把所有的焦点都放在学业成绩上,而忽视孩子其他方面品质的培养。父母需要先有清晰的培养孩子的目标,才知道朝哪个方向努力,如同开车上路一样,需要先知道目的地在哪里,才能明确行进方向和路线。而不是因为唯恐落后,只会盲目超车,开得飞快又匆忙,却不知道要开到哪里去,最后的结局只有迷失。
学业成绩不是衡量优秀的唯一标准
学业成绩是不是衡量优秀的唯一标准?孩子的全面发展是否比单一的学业成绩好更重要?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需要做些什么能让孩子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的真正优秀的人?很多父母可能都没有认真思考过这几个问题。
时下不少父母简单地将家庭教育定位为学校教育的延伸,甚至是学校智力教育的延伸,即以孩子的智力发展、学习成绩作为最重要的教育诉求。父母往往以过来人的经验与视角认为:学业成绩优异=优秀=未来人生坦途,只要抓好孩子的学习,未来便可无忧。
为了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不少父母希望克隆“别人家孩子”的成才之路,帮助自家孩子达到同样的优秀层次。每年高考、中考结束后,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很快成为被采访的热门对象。有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或方法是有共性的,的确值得推广和学习,但父母也要看到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特点与不同个性,别人的经验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优秀人才的培养过程也不是同一标准的生产线。
不是每个留守家庭都能培养出像钟芳蓉一样优秀的孩子。其实很多出类拔萃的人才取得成功的秘诀,绝不仅是智力因素或学习技巧,恰恰是优秀的品格特质支撑他们飞得更高走得更远。比如钟芳蓉,人们的关注点更多是她考了高分却选择了冷门专业,为什么不反过来想想,也许恰恰是孩子对历史的热爱、对理想的执着给了她莫大的力量,帮助她克服困难坚定信心,才取得了最后的佳绩呢?
所以家庭教育首先要关注的应是学习之外的事情。智力的培养开发有学校的系统教育作为支撑,父母应该更多关注孩子优秀人格品质的培养、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美好心灵的塑造等。这些才是支撑孩子未来变得更加优秀的先决条件,也是保证他们在通往优秀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进的助力器。
学业成绩当然也是体现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之一,但绝不是唯一的标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如何变得优秀”应该是一道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去考量的多选题,而不是父母心中只有唯一答案的单选题。家长应该将自己的教育角色定位为能够为孩子的优秀增砖添瓦的赋能型家长,而不是用单一的“优秀”标准禁锢孩子发展的负能型家长。
允许孩子追寻自己心中的“优秀之路”
父母往往容易受到外在的、世俗的评价标准的影响,恨不能用一个叫作“优秀”的模子来套自家孩子,甚至以此来绑架孩子的理想,而不考虑孩子自身的特点和追求。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并能为了目标不懈努力,像钟芳蓉一样,面对世界的喧嚣和浮躁,没有选择一条急功近利的道路,而是坚守自己的理想和初心,这何尝不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优秀呢?
电影《无问西东》里有一句台词令人印象深刻:“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父母应鼓励孩子遵循自己的内心,追寻人生的理想,勇敢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一个优秀孩子的养成绝不是偶然的,背后的确需要父母和家庭的支持与托举,这种支持不仅是努力给孩子提供实现理想的条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尊重孩子的理想和选择,如此才能让孩子真正活出人生的精彩。
对于钟芳蓉来说,她不幸的地方是作为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的陪伴,但她幸运的地方是父母尽自己所能给了她最大的支持。钟芳蓉的父母因为生活所迫,一直在外打工,但他们向来尊重女儿的想法,也支持她作出的决定。为了让女儿有更好的学习环境,他们倾尽全力供女儿就读寄宿制高中,让她能见识更广阔的世界。家庭虽然贫困,但从未成为钟芳蓉的羁绊与阻碍,而是用默默的关心和付出成为她坚强的后盾。
在钟芳蓉因为高考志愿被大众热议甚至质疑时,她的父母也始终站在女儿一方,表达对她的理解与支持。父亲对女儿所做选择的评价是,“她把金钱看得比较淡,我也认为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会更开心”;妈妈在接受采访时也说“她有权利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充分体现了对女儿的尊重和理解。
在父母眼中,即使女儿选择了一个未来并不赚钱的冷门专业,也许不能给家庭带来大的物质上的回报,但并不影响女儿在他们心中的优秀,他们也从来没有给孩子额外的压力。钟芳蓉在镜头前接受采访时,说到父母经常安慰她的四个字“尽力就好”,这个冷静低调的女孩忍不住哽咽失声,因为她从这简单朴实的四个字里体会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和接纳。
愿更多的孩子都能拥有这样善解人意的父母,不是将孩子作为攀比和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工具,不用外在的评价和单一的标准去束缚孩子的成长,而是着眼于正确引导与培养孩子的价值观,着眼于发现并欣赏孩子身上的优点,着眼于尊重孩子的独特个性和内心想法,着眼于帮助孩子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如能有幸拥有这样的父母,孩子即使不能达到世俗意义上的“优秀”标准,但也必然能成为一个健康、快乐、有幸福感的人。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师大报社)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