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 为学生实现梦想搭建平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0-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年来,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确立“文学校园”特色项目建设,以专业化视角系统建设校园文学特色,通过师生的文学活动,使文学成为学校特色创建的重要内涵和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文学校园”特色建设的带动下,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学生营造了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学校日益成为文学飘香、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品牌学校。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创办于1999年7月,是沭阳县首所民办完全中学,江苏省三星级普通高中。学校恪守“为成功的人生作准备”的校训,丰厚的文化底蕴及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使“文学校园”特色建设应运而生,至今培养了一大批工于文学创作的潼阳学子,使之善于用文字去记录生活、感恩生活,进而更好更快地成长成才。

    为了深入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更好地创设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校园特色,2016年1月,学校因地制宜,出台了“沭阳县潼阳中学文学校园特色建设方案”,确立了“文学校园”的特色项目建设。从校园文学社团活动、语文教学、学生成长、教师与校长发展、学校文化建设及学校办学总体发展等方面拟定总体目标、五年规划、实施策略及具体措施。

    “方案”提出建立“文学校园”教育体系,开设“文学课堂”,逐步形成“文学引领课堂”的教学特色,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实施“大阅读工程”“青蓝工程”,落实文学创作考评制度,夯实“校园文学创作基地”,通过师生的文学活动,使文学成为学校发展与特色创建的重要内涵。

    创办文学社团

    为学生搭建梦想平台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曾多次提到创办“文学社团”的重要意义,如“鼓励学生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内外报刊投稿”“鼓励学生将自己或同学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进行文字加工和简单的美术编辑,编成文集”“组织学生剧社、小说研究会等文学社团,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在跨学科学习和语文应用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加强整合,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倡分享与合作,鼓励开展多种活动进行阅读成果的交流,如写书评、读后感、角色扮演,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在交流、碰撞中,激发思想火花,提高阅读能力”等。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学语文大纲中有力度地提出“文学社”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中所能起到的作用。可以说,校园文学社是为学生搭建梦想平台的重要阵地。

    2012年12月,潼阳中学成立春漪文学社,着力招募一批爱好文学创作的优秀学子,教导他们传古道、敛时风、跃学思、抒铮文、心事之,善于用文字记录成长,砥砺年华。同时,文学社编辑出版双月校刊《潼阳之路》,潼阳中学校长范威担任主编,校长助理文必元担任执行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兰亭奖”得主王浩根据学校的发展现状与历史沿革,亲笔题写刊名;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王佐书先生听取了范威校长的学校情况汇报后,欣然提笔,为学校校刊封面题词“教书育人,奉献社会”。

    《潼阳之路》作为文学类校园刊物,系全校师生文学创作的主阵地,也是潼阳中学“文学校园”特色建设的核心载体。编辑部力争用文字荡起青春湖面上动情的涟漪,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生活,欲求让一本本薄薄的杂志成为潼阳学子校园生活的记忆之源。在选登作品方面,严格把关,要求入选作品的抒写需以情动人、以理悟人、以景悦人,折射个性思想,注重内涵的升华,耐读耐品。编辑部同时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征稿,以拓宽校园文学的创作路径。刊物得到县内外专家、师生的一致好评。在2017年4月21日—23日举行的江苏省中小学优秀校报校刊展评活动中,《潼阳之路》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系宿迁市中小学仅有的获此殊荣的报刊,苏北地区仅有的获此殊荣的中学校刊。

    随着《潼阳之路》的不断编辑发行,学校掀起了校园文学热,涌现了一大批文学写作能手,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读名作、研习方法,笔耕不辍、佳作不断。其中,李怀秋、文必元、孙雪飞、耿志强、魏欣月等5名师生于2017年5月成功获批加入沭阳县作家协会,李怀秋、文必元两位教师共同出版了散文集《缘秋》,并于2019年成功加入宿迁市作家协会。

    潼阳中学“文学校园”的特色构建得到了沭阳县文联、沭阳县作家协会、沭阳县文学研究会、《石榴》杂志编辑部、忽然花开文学网、宿迁日报社等多家文学单位的倾力支持。目前,学校已与宿迁日报社联合出版散文集《花的家乡》,高中部张蓉蓉同学的散文《探春新河》被收录其中;与沭阳县文学研究会联合出版会刊《虞美人》并为学校开辟“文学潼阳”版块;与沭阳文学研究会共同编辑出版《2015沭阳年度文学作品选》,并为学校开辟“沭阳县潼阳中学作品专辑”版块;《花乡文脉——沭阳散文百家作品选》为学校开辟“绿满潼阳”版块;与国内首家纯文学网站“忽然花开文学网”联合发表师生文章1500余篇,学校师生70%以上有文章发表。

    2012年以来,潼阳中学先后主办或承办全国文学征文大赛、作者读者座谈会、本土作家创作笔会、文学研讨会等大小文学活动数十次;主办校刊《潼阳之路》成为宿迁市中小学校报校刊的领军者,沭阳本土文学创作的主要阵地之一,沭阳校园文学创作的先锋;师生作品发表率逐年攀升,“文学校园”享誉全省;作为苏北特色文化发展的典范,沭阳县潼阳中学校长范威在2016年全省民办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了《特色发展催生质量提升》的专题报告,获得一致好评;《新华日报》《江苏教育报》《江苏法制报》《江苏经济报》《环境教育》等报刊先后报道沭阳县潼阳中学“文学校园”特色建设发展纪实。

    文学社团的建立带动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热情,更促动了全校学生对文学学习不同程度兴趣上的提高,营造出了一个具有浓厚文学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如此,文学社团的建立和活动的开展还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使他们学到了更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生动活泼的文学知识。

    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都可以通过参加校园文学活动,借助参加文学社团阅读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以达到陶冶自己的情操,丰富自己的学识的目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文学或文学社团这一桥梁,广交朋友,增长见识,以培养自己的实际社交能力,这对他们以后从事各项事业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与作用。文学社团的发展壮大恰逢其时,潼阳中学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创造了文学社团繁荣兴旺的环境氛围,不仅为校园文化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为学生实现人生和文学梦想搭建了平台。 

    实施“大语文教育

    系统建设校园文学特色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母语都是最重要的学科。作为母语,语文的重要性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重视。新高考改革提升了语文高考中的比重,语文的重要性愈益凸显,有人甚至直言得语文者得天下。

    潼阳中学高度重视语文学科组建设,不断安排人员外出学习与培训,提高专业素养。在互动互助教学模式的前提下,学校开设“文学课堂”,将文学元素渗透到各个学科,以精彩的情境导入,打造高效课堂。

    结合语文学科教学、中学语文互助课程基地建设实践及沭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潼阳中学校园文学课程基地实施了以下主要策略:

    1.建立“一个课堂”

    “文学课堂”是校园文学深度发展、走向学科的重大行动,也是文学活动向课堂教学以及各个方面渗透的主要标志。学校以语文教师和春漪文学社成员为主体,引领全校开设“文学课堂”,并建立长效阅读、星级评价机制。语文教师要开发校本教材,其他学科教师在教学中探讨是否可以适当渗入文学元素。如在上课前让学生背诵一首古诗词或解读一个成语,或唱一首为古今诗词谱曲的歌曲,或适当引入文学故事、名言典故等,积极探讨“文学课堂”的另一种形式。为了更好地鼓励师生,潼阳中学制定了全校学生学习目标并出台考核机制:每周背诵一首古诗词或一篇经典文言文,每月读一份刊物,每季度阅读一部图书。各班班主任与语文教师根据学生阅读情况进行评价。

    2.实施“两个工程”

    (1)“大阅读工程”:①每班建立一个图书角;②每班每学期开设一节阅读主题班会;③学校每个月组织一次读书实践活动:朗诵比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读书手抄报评比、课本剧表演、读书笔记展评等;④落实读书计划——规定学生每周背诵一首古诗词,每月读一份文学杂志或中学生刊物,每季度至少读一本课外书籍;⑤每年举办一届校园读书节。

    (2)“青蓝工程”:根据学生实际开展本工程,学校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都很薄弱,想让他们天然自主地形成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比较难,因此教师的带领和督导就十分重要。每位语文教师在自己所带的学生中挑选一些有阅读和写作兴趣的学生加以培养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阅读和写作的乐趣,鼓励他们进行文学创作;定期召开小团队会议,和学生交流;教师推荐自己认为优秀的作品让学生阅读,其后召开阅读交流会,教师带领学生读懂读通;布置写作任务,可以是感想、书评、随笔等各种形式,教师加以点评与指导;定期上交作品。教师筛选出学生们的优秀作品,推荐到校刊或其他刊物上。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