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业济世 敢为人先
湘水之畔,古城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巍巍伫立。穿越本科教育60年风雨,这所深处中部腹地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如何在跻身中部崛起战略、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的新时代,坚守初心,乘风破浪,焕发神采?
回望:
民族危亡勇担当 几经磨难薪火传
恰逢湖南中医药大学喜迎本科教育60周年,无论是鹤发银丝的老者还是青春洋溢的学子,不同年代的校友竞相在校史馆前留影。人潮涌动,笑语盈盈。
时针拨回1934年。彼时,5000年中华文明遭遇抨击与否定,中医药学首当其冲。面对千年未有之非难,湖湘名中医、中药界人士合力创办湖南国医专科学校,彰显出捍卫与复兴中医学术与传承的初心。
1938年,湖南国医专科学校于战乱之中辗转长沙、衡阳。后因时局动荡,战乱连年,被迫停办。
新中国成立后,《关于组建中医进修学校及进修班的规定》发布,湖南省中医进修学校于1953年11月应运而生。鉴于当时的历史背景,进修班的办学任务是提高中医人员的西医素养,课程设置以西医为主。
忽如一夜春风来,1960年11月1日,长沙市南郊一栋刚建好的3层砖楼前,湖南省终于迎来中医学专业的高等教育学府——湖南中医学院。这一天,后来也被确立为湖南中医药大学校庆纪念日。
“当时,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学校依然坚持‘开门办学’。一方面,在本科教学之余,积极承担湖南省基层医生培养的任务;另一方面,向全省乃至全国招贤纳士,延请医师。”校史馆的筹建者焦珞珈动情地介绍。
发轫于民族危亡之际,几经磨难薪火不绝,复萌于新中国诞生后,于1960年创建普通本科教育的湖南中医学院,也因此担负起传承与发展数千年湖湘医学的使命。
历经上世纪60—70年代的波折,学校在改革开放后步入发展快车道:1979年,作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招收境外学生的高等中医药院校;1986年,学校拿下全国首个中医诊断学博士学位授予点。
“1983年,在中南五省中医学院组织教学质量统一考试中,我们1978级250名学生一举夺魁,‘伤寒论’‘温病’‘内科’三门都位列首位,还有8名学生考了满分。消息一传出,全校为之振奋。我记得当时《湖南日报》在头版刊登了这个消息。”提起往事,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何清湖满脸自豪。
1990年,原湖南科技大学建制并入湖南中医学院;1993年,在全国率先创办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本科专业;2002年,湖南中医学院再度与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合并,医教产学研融合发展,学校进入跨越式发展新阶段;2006年,更名为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校整体搬迁至含浦校区;2012年,进入本科一批录取序列;2018年,成功入选湖南省高等学校“国内一流建设高校”。
一连串成绩和荣誉的背后,是学校长期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科研促校”的决心和定力。
如今,扎根在这片勃勃生机的湖湘大地上,湖南中医药大学拥有四大校区、18个学院,16个研究中心(所)、3所直属附属医院、15所非直属附属医院,逾两万名学子力学笃行,孜孜不辍。
传承:
作育人材重耕耘 守正创新固根本
六十载薪火相承,一甲子弦歌不辍。一代又一代湖湘中医人,从东塘出发,从含浦出发,走进了繁华都市,走进了农村基层,走向了五湖四海,他们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共同擦亮了中医瑰宝。
建校之初,初创者们就提出:医药学传授须得“教学实践两相长”,方能孕育名医大家。昔日张牧庵、吴汉仙、黄菊翘、郭厚坤等医药界名流,悬壶济世,弘扬国医;“中医泰斗”任应秋学识渊博,集医哲史于一身;声名远播的“湖南中医五老”李聪甫、谭日强、刘炳凡、欧阳锜、夏度衡,都是这一理念的身体力行者。
“五老”不再,但授业济世的“膏方”一直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的炉火上熬制。
“以培养拥有‘健全人格、健康体魄、丰富知识、娴熟技能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专业型人才为目标,牢固确立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以‘本科教学工程’为抓手,开展‘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校长戴爱国坚信,在“质量办学,特色办学,开放办学”的理念下,培养的学生自然也以敢于当先、善于创新、长于临床蜚声业内。
毋庸置疑,60年本科教学培养出的15万名学子中,集中闪亮的群体之一便是中医医生。据不完全统计,60年来,湖南中医药大学培养了1000余名县级以上医院管理人才和湖南省85%以上的中医骨干医生,成为湖南地区乃至华南片区中医医资的摇篮。
今年50岁的詹运开,是学校1987级校友。“专业课老师在第一堂课上教导我们,‘从医须心系千家忧和乐,诊治应胸怀百姓暖和寒’,这么多年,我一直把这句话深深地记在心里。”如今,他是桃江人民医院的党委书记,更是当地百姓眼里健康的“守门人”。
如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用一流的师资培养一流的人才。”和中医相守半生的校党委书记秦裕辉,一语道破个中关键,“学校一直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办学的基本立足点,着力在引人用人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分类考核机制上大胆创新,让学科领军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让骨干教师有盼头、有想头。”
曾在美国国家天然产物研究中心工作研究的王炜,是学校1990级药学系学生。海外虽可“凭鱼跃”,但面对母校伸出的橄榄枝,他毅然带着妻儿回归母校。
“学校用深情感染了我,也用未来吸引了我,让我知道,在母校工作,就有希望振兴民族医药。”湖南省是中药材的宝库,储量居全国第二,王炜回国后便把目光锁定湘西北和湘西南的土家药、苗药、侗药、瑶药,深入大山中采集样本。8年来,30多种只知药效、凭经验用药的民族药物,被王炜及其团队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发现了200多种全新化合物。王炜也因此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
近年来,学校着力打造“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大力建设国际国内知名的科技创新中心,以“院士工作站”为抓手,聚焦中医药科技前沿,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和经济发展,主动破解关键问题,实现了国家科学进步奖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突破。
“由我校牵头研发的古汉养生精、四磨汤、妇科千金片、驴胶补血冲剂等知名中药品牌,成为省内外十多家中药企业的拳头产品,累计产值超过数百亿元,成为湖湘医药产业经济发展新引擎,”秦裕辉坚定地说,“未来学校将坚持把科学研究作为办学的战略主攻点,为服务‘健康湖南’和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提供科技支撑。”
展望:
一流建设守初心 扬帆海外弘仁术
2019年10月25日,全国中医药大会在北京召开,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声音嘹亮。
此时,距北京约1500公里的长沙,喜报频传:由湖南中医药大学助推的银黄清肺胶囊成为首个在巴基斯坦上市的中成药,同时,荣获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巴基斯坦Atta院士在中国首个外籍院士工作站落户该校。
从1981年开始发展国(境)外教育,到如今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在俄罗斯、阿联酋建立中医医疗中心,在韩国建立首家研究型的中医孔子学院,与巴基斯坦共建“中巴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如何在加快推进湖南中医药国际化发展上行稳致远,是湖南中医药人不懈的追求。
麻阳苗族自治县张公坡村是湖南省级贫困村。2018年以来,根据湖南省部署,湖南中医药大学对口扶贫张公坡村。
3年来,一批又一批专家学者来到村里,田间地头,出谋划策,专业指导,产业帮扶。如今,光伏路灯亮起来了,公路通到生产基地了,村民文化广场建起来了,舒家村古法红糖成网红了,酸橙(枳壳)也开始挂果了。
“村子变美了,我们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人也更有精气神了”,张公坡村的党支部书记张锦甲满怀感激地说,“村里有了人气,有了生气,更有了希望。”
2020年9月8日上午10时,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治医师孙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表彰。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湖南中医药大学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先后派出153名优秀医务工作者进驻湖北疫情一线,成为江夏方舱医院的主力军,书写了湘五病区“零转重”“零回头”和医护人员“零感染”的湖南答卷。
在湖南本土,学校积极落实湖南省关于充分发挥中医药预防作用的要求,组织国医大师、知名专家充分论证,开出两个中药预防处方,并面向全省企事业单位累计发放560余万份汤药,为复工复产复学保驾护航。
2020年5月15日,是湖南中医药大学两万余名学生复学的日子。因疫情而沉寂数月的校园,再现活力与生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