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教师在平凡中找寻存在的意义
■名校长专栏 教育管理创新⑤
教师职业的崇高,在于一群平凡普通的人赋予了这个职业一份大义——用爱默默地陪伴学生成长。这个职业是良心活,需要无私奉献。
我1983年从苏州大学毕业后,成为金陵中学的一名化学老师,第一年就教三个班的化学。那时我和学生在年龄上差不了几岁,同吃同住在一个校园里,虽然生活单调,但看到自己能通过教育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真正感受到作为教师的幸福。回顾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最值得回忆的就是我当班主任、连续四年担任高三化学老师的美好时光。因为热爱,我倾注了自己满腔的热情,也收获了我人生最大的快乐——得到自己的学生,特别是毕业多年的学生的肯定与牵挂。而我后来获得的那些奖励或头衔,都仿佛缺少了温度和热量。
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金陵中学就非常注重化学创新实验,与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高层次、跨学科合作,让我开阔了视野,对学科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工作不久,我就获得了“南京市十大化学优秀青年教师”称号和全省首届化学创新实验比赛一等奖。这些经历让我领悟到,在专业的追求上应该有坚持创新的目标。
于是,在南外,奉献与创新成为我们引领教师寻找存在意义的秘钥。
学校形成了“三用三心三感”的教师文化,即要求教师要用心、用力、用情,要有细心、恒心、耐心和责任感、荣誉感、危机感。我在2018年教师节讲话中曾对南外的老师们说,教师职业是幸福指数很高的工作。当你看到学生次第成才,就像雕塑家精工细作的展品终于完成,就像文学家呕心沥血的作品终于收笔,你的成就感会油然而生。教师的价值写在了学生身上。南外老师要认识到自己职业的重要性,要具备强烈的使命感,全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好的教师应该是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的创新者,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2014年,当时我还在金陵中学当校长。为避免应试教育带来的后遗症,努力打破“学校争取中考得到好生源、高考多出高分尖子”的思维定式,我把眼光转移到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上,提出“2%+98%”的中学教育改革创新模式,即在整个高中阶段6学期的近5000课时中,用98%的课时让学生高质量地掌握中学系统知识,用2%的课时开展培养拔尖人才、领军人才与杰出人才的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科学的批判观和勇于变革的创新精神。创新更是南外教师必备的基因,这是由南外的特质决定的。“中国特色世界名校”的办学定位、“培养有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现代人”的目标、定位全球胜任力的创新人才打造工程,都要求南外教师必须把创新意识融入教师生涯。
(本系列文章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喻小琴采写)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