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真实教育:在经历中拓展生命的宽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0-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报告主席,我是飞行学员崔翀,来自江苏南通。”7月23日晚,一则短短数秒的短视频刷爆了许多海安人的朋友圈,也让整个海陵中学的师生为之振奋。视频片段截取自当晚的《新闻联播》,其中,正在报告的空军航空大学的年轻学员崔翀正是海陵中学2016年的毕业生。看到从自己学校走出去的学生,海陵中学所有师生都与有荣焉。曾带过崔翀两年数学的周海燕老师感慨地说:“崔翀一直以来学习都很优秀,课余时间也非常乐于帮助同学解疑释惑,看着他变得越来越优秀我十分高兴。希望他能早日飞向蓝天,成为翱翔的雄鹰,为国防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短短几句话,我们能深切感受到周老师的自豪与期盼,这也让我们不禁好奇,到底是一所怎样的学校才能培养出这么高素养的学生呢?带着探究,笔者走进这所江海名校,去感受它别样的魅力。

    2004年,江苏省海安市政府部门为加快推进本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所由国家示范高中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参与筹办的股份制民办学校——海陵中学应运而生。学校植根于崇文重教的江海厚土,总占地86亩,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如今又扩建了一个南校区。创办以来,学校秉承“为师生共享成功,让规范管理一切”的办学理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规范办学行为,在短期内实现了办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2011年,学校正式转制,成为国家公办学校。

    学校坚持走“素质+特色”的办学之路,以“学习改变命运,习惯成就未来,仁爱美丽身心”为价值引领,以“质量第一,品格至上,创新争先”为办学目标,形成了海陵独有的办学特色。2013年以来,海陵中学以“经历”为主线,围绕“优品德、高质量、轻负担”的质量观办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积极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以及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有效学习路径,构建了经历学习的实践体系,在阅读、科学、STEM创新科技等领域开发学生多元潜能,努力走出一条让学生终身都“带得走”的“经历教育”之路。在收获社会各界认可的同时,真正实现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的幸福人生铺路”的办学目标。

    更新育人理念

    提出“经历语文”新主张

    提起海陵中学的“经历教育”,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海陵中学现任校长丁义国。“经历教育”的实践始于2013年,而关于“经历语文”的探索,丁义国校长从17年前就开始了。

    2003年,丁校长辞去白甸初中校长的职务来到海陵中学做了一名语文教师,其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已两年,“纲要”首次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并特别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育要从重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如何放大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大家都来关注这一过程,而不仅满足于做一个成果斐然的好老师呢?丁义国校长开始研读大量教学论著,孜孜以求,并自觉在实践中换位思考,以学生的学习心理来揣摩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丁校长深刻地感受到被动接受的知识容易被遗忘,而主动“做”的过程越明显,对所得到的知识理解越深刻,且更能从中收获能力与情感。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经历教育”这一理念在丁校长的脑海中有了雏形。

    2008年,为带动更多教师关注学的过程,丁义国校长主持南通市“十二五”规划课题“依托文化经典的诵写讲,提升青少年文化修养”。课题组通过调查学情,决定以每周三、周五下午进行社团活动的方式来给足学生自选和主动学习的机会。设计了阅读欣赏、诗文诵读、江海小记者站等10多个社团作为第二语文课堂。社团活动摒弃教师知识灌输,让学生在远离升学压力的情境下主动摸索,收获一些情感体验,并在此过程中收获语文素养的提升。自社团活动开展以来,学校定期向家长和社会开放,以包容的姿态让整个社会见证和参与学生的成长,共同检验学生在经历中学习的效果。

    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经历语文”教学方法已初立章法。2013年,丁义国担任海陵中学教学副校长,海陵中学的经历教育实践也正式拉开帷幕。他带领一批敬业严谨、具有较扎实科研功底的教师从古今中外教育论著中寻求经历教育的理论支撑,在实践中建构经历教育论,努力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将外在经历所得内化于心,外显于行,让海陵中学教师的每一句教诲都能成为学生终身“带得走”的教育

    匹配学科教学目标

    实现学科间的交叉整合

    “学什么”是学习的内容和起点,决定着学习的宽度和意义指向。学校聚焦国家层面对于中学教育的要求,强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通过课程教材的整合,使得教学资源更直接地服务于学生的自我学习,更大程度地保障真学的落实。

    1.服务“核心素养”,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微整合”。学校对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统筹安排,进行了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微整合”。校本课程中的“经典诵读”“演讲与口才”与音乐课程都需要发声练习、气息控制、模拟现场感等方面的训练,把它们整合为语音课,由音乐教师承担;诸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说明文与美术课程构图、色彩的搭配审美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课程里信息技术的网络构图能力有相交之处,把它们整合成建筑审美课,由美术教师和劳技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分课时承担……这样的整合课程内容更丰富了,学生单位时间可选择的经历点多了,能获得的素养也更多了。

    2.讲究因“学”施教,合力进行教材“微整编”。理想化的整编教材对广大一线教师算是繁杂的工程,不仅精力有限,也难保质量。因此,海陵中学所践行的是更大程度的教材“微整编”。如部编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有《最后一次讲演》《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4篇演讲词供学习,其中《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一课不适合“经历教学”,甚至都难以找到经历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领悟文章情感。本单元要求学生学习演讲词的目的是为了把握演讲词的主要特点,为撰写演讲稿、参加演讲比赛做准备。只有与学生生活或认知有关的内容才能找到相应经历点,便于学生接受和体验。因此学科组的教师们选入了章太炎先生的《今日青年之弱点》和胡适先生的《少年中国之精神》进行微整合,让学生不仅得到演讲稿形式特点的知识,而且从《今日青年之弱点》一文中清醒地意识到今日之青年身上存在着的弱点,再从《少年中国之精神》中收获今日中国之少年应有的精神气概,收获成长成才的道理。

    通过一系列的教材整合,学校逐渐把“讲”的教育转变成“做”的教育。放远期待的目光,放慢教育的脚步,让学生从经历课程中获得能力,培植素养,让教育逐渐回归本真。

    多渠道整合

    拓宽经历教育的边界

    “经历教育”的实践成果明确:经历即教育,经历才有真教育。在多年的“经历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学校倡导让学生通过“做”与教材、环境、生活发生互动和对话,强调学生亲力亲为、亲身体验,以调动学生多方面乃至全方位的心智与情感的力量。这一过程不是单线的,它是一个多元化的体系,不拘时间、空间和环境的限制,将“经历教育”定性为“深度学习”的过程。

    1.亲历自然,让教育距学生近一点。人是环境的产物,教育离不开环境的作用。在一些学校,校园里的各式建筑十分现代宏伟,唯独缺少了自然的味道。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指出,要尽量克服和消除学生或学校教育的“自然缺失症”。大自然是生命的源泉,也是智慧的源泉,“经历教育”提倡让学生亲历自然、感受自然的钟灵毓秀之德。

    海陵中学地理位置优越,周边风景宜人,清澈的水源、形色各异的昆虫鸟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与自然接触的机会。漫步校园,可以看到近200种树木花草,校园升旗台北侧的“桃李园”内,仅树木、花卉几乎囊括了初中课本中涉及的数百种植物,学生可以在观察实践中了解自然、掌握知识。除此之外,亭台桥廊,雕塑字画,无一不为学生创造与环境接触、共生共融的机会。

    海陵中学“经历教育”中的自然不仅局限在校内,也在更广阔的校外。例如在《苏州园林》一文的学习中,教师确定“萍踪苏州,美学漫步”的研学路线,以欣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学”感受为中心,走进苏州园林的代表——拙政园及苏州博物馆来感受园林如画。学生走进真实的自然情境主动经历,或绘图、或摄影、或把眼前景物与古今中外名著诗文相结合,吟诵之声不绝于耳。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不仅丰富了“经历教育”的内容,更让学生在经历学习中将所见所感所得更加深刻地印在脑海中。

    2.亲历知识,让深度学习得以发生。任何教育理念都要拿到课堂上接受检验。“经历教育”的课堂,就是尽可能让学生亲历知识发生的过程,这里所说的“知识”,不是一个名词,而是指对“知”的“识”,即认识、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