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生活区提升小班幼儿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即自我服务,或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在幼儿园里,小班阶段是培养幼儿自理能力最关键的阶段。
我们关注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不挑食,会用餐具,主动洗手,自己穿脱鞋子,在帮助下会穿脱衣。第二,分清前后、里外等。第三,其他能力,如会穿珠子、叉水果吃等。
通过观察与访谈,笔者对在园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现状进行了解。结果发现,部分小班幼儿表现出饮食习惯差(挑食、用手抓饭、等成人喂饭等)、卫生习惯差(早晚不刷牙、随意将脏东西放入口中等)以及自理能力弱等现象。
创设真实的生活区环境
结合我园实际情况,我们通过巧用生活区,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之所以选择从生活区切入,是因为生活区是一个小型的“生活空间”,材料是幼儿最熟悉的;而且,生活区的活动,自我服务较多,生活区的材料收整对幼儿的自理能力很有挑战。作为“日常生活”的缩影,幼儿可以在生活区进行各种生活技能、技巧的练习和各种实践操作活动。
首先,基于幼儿自理能力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生活区环境创设。生活区强调真实性、清晰性,操作简单明了,方便幼儿归纳和取放。在生活区,需要为幼儿提供真实的、生活的材料供幼儿操作;生活区的布置要具有温馨感和可操作性,还需靠近水源,方便幼儿操作;提供可以让幼儿操作的围裙、手套等生活辅助用品;要有适当的安全提示,电器类用品的摆放要与幼儿保持安全距离。
其次,发挥图示标记的指引作用。根据小班幼儿直觉形象思维占主导的特点,为他们创设有图示标记的生活区环境,给予幼儿自理行为以暗示,便于他们了解活动的流程,以及按序列、按数量收拾存放。
再其次,关注材料的投放。要注重材料的生活化与趣味性。对于小班幼儿来说,熟悉的生活经验及游戏形式最能激发他们自我服务的兴趣。如“我给娃娃穿衣服”——提供娃娃和不同款式的衣服,有扣纽扣的、拉拉链的、套头的等,供幼儿自由取用。“喂娃娃吃饭”——提供有娃娃图案的瓶子、小勺、碗,以及不同材料的食物等,让幼儿在喂娃娃吃饭的过程中觉得自己长大了,以培养幼儿自己吃饭的习惯。
注重材料的安全性。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首位,因此,在生活区角的材料投放要安全、无毒、干净。
例如,一些布娃娃要经常清洗,筷子、夹子也要是光面的,以免划伤幼儿。穿珠子类活动是幼儿喜欢的,但有风险,所以教师在活动中要多加留意。
关注材料的层次性。幼儿个体差异大,教师提供材料,千万不能“一刀切”。
例如,为锻炼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我们创设了舀方珠子、舀圆珠子的活动,难度不同,幼儿可以从易到难,或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
在材料选择和投放上,可以从“精细动作”“自我照顾”等方面考虑,以提升幼儿自我照顾、照顾别人等能力。
跟进材料及时调整指导
生活区材料投放,不是投放一次就行了,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
比如针对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我们投放了舀、夹珠子的材料。但教师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幼儿常常将圆珠弄撒在桌子、地面上。于是,在保留原有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增添了方形珠子,这便于增大珠子和勺子的摩擦力,降低任务难度,使得一部分幼儿更容易完成,从而继续挑战舀圆珠子的活动。
幼儿在生活区用叉子叉水果吃的活动中,教师发现有1/4的幼儿往往还没吃到,水果就从叉子上滑到地上了。于是,教师投放了不同形状、不同厚度的泡沫材料,便于幼儿练习叉的动作。
之后,教师发现幼儿叉的能力提升了,但主动吃水果的幼儿并不多。于是,教师在生活区墙面贴了“小鱼吐泡泡”材料(每条小鱼身上有一张幼儿的照片),当幼儿吃了水果,就在属于自己的那条小鱼身上贴一个蓝色泡泡。有趣的泡泡,吸引幼儿主动吃水果,也主动喝水。幼儿在离园时,会开心地点数,看谁的泡泡多。
当幼儿开始自主吃水果时,教师又发现有幼儿没洗手就直接吃起来。于是,如何让幼儿自主洗手成为新的研究问题。
教师在卫生间展示了洗手的流程图,创编了洗手儿歌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洗手要点。“小衣袖,往上推。小小手,洗干净。手心,搓一搓。手背,搓一搓。手指缝,搓一搓……”幼儿在生动的儿歌游戏中,很容易记住动作,更愿意洗手了。
在关于穿脱衣服技能的培养中,教师发现小班幼儿最初不会脱也不会穿,主要依靠教师帮助。我们先在生活区投放折叠衣服的材料及流程图,培养幼儿的折叠能力。在后续的发展中,我们陆续投放了“娃娃穿衣”的材料,在操作中,帮助幼儿练习穿脱套头衣服的技能。
整合生活区与其他活动
生活区的材料与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生活区发现的问题也可以结合一日生活、集体教学等活动进行整合。
与其他区域活动整合。幼儿园教育具有整合性、渗透性,同一个活动或材料往往能满足多种学习需要。生活区中很多内容可以且需要与其他区域活动整合,让幼儿有更多生活体验。比如娃娃家使用的装饰项链可以共享生活区穿珠子活动的作品,生活区的纸条材料可以使用美工区剪纸的作品。这样区域之间可以整合,进一步提升幼儿动手能力。
与教学活动相互呼应。教学活动的开展也离不开幼儿生活经验的支持。在生活区,幼儿放松、自主、自由的状态能最真实地呈现幼儿的直接体验。生活区与教学活动优化整合,能让幼儿更有效地学习。所以,可根据幼儿在区域中的兴趣、需要捕捉集体教学的价值点。
我们在生活区活动中发现,有幼儿常常不能参照图示收拾材料。于是,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帮幼儿建立一一对应的任务意识,同时,就发现的问题,与幼儿讨论如何解决。有幼儿提出仔细观察图片,再找到图片上的材料;有幼儿提出收拾完要检查;还有幼儿提出值日生检查。最后,幼儿商量出了具体规则。慢慢地,生活区的材料变整齐了。
在一日生活中整合幼儿经验。陈鹤琴提出,怎样的环境,幼儿就得到怎样的刺激、怎样的印象。因此,我们坚持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寓于一日生活。比如,幼儿舀珠子的经验与进餐能力结合,饭菜撒得越来越少;班级物品的收拾都有图示参照,可以进一步巩固幼儿一一对应能力与整理能力。
巧用生活区,创设人本化、情境化的环境,让幼儿从细节出发体验生活,可使幼儿的自理能力在具体情境中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清秀幼儿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