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秉章:诗教“老校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1-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从教40年,退休22年。82岁高龄的“老校长”陈秉章先生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如今,江苏省仪征实验小学的校园里,退而不休的他,还坚持每周至少花一天时间到学校听课,指导青年教师专业成长。20多年来,他累计听课2000多节。让“老校长”欣慰的是,1985年从他任校长时率先倡导启动的“古诗文辅读”实验,经过多任校长35年的接力传承,仍在课堂中焕发出生命力。

    作为江苏省第二批特级教师、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曾经担任省六、七、八届人大代表,陈秉章的从教人生一直以“诗”为伴,诗教“老校长”的育人故事一直激励着仪征实验小学的老师们。

    凤岭建厕

    陈秉章先生1938年出生在仪征市大仪镇一个地主家庭,七岁丧父,家境败落。自幼在附近一家私塾开蒙,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早诵、晚诵,诵读诗书兴味长,为他后来创作古诗和开展“古诗文辅读”实验打下“童子功”。

    1958年,陈秉章从仪征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至仪征师范附属小学(仪征实验小学曾用名)工作。“文革”时期,陈秉章回原籍大仪镇凤岭小学任教。

    当时的凤岭小学非常简陋,几间破教室,旧报纸糊窗户,学校连厕所都没有。为了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他从农户家中借来板车,组织6名初中班学生徒步到捺山砂矿搬运建筑材料。从大仪到捺山将近20公里,高低不平的山村土路,师生走到中午才到,吃的是自带的饭团。回校的路虽艰难,但师生协力同心,拉的拉,推的推,一路上号子声、欢笑声不断,披星戴月返回学校。

    师生齐动手,很快凤岭小学历史上第一所男女厕所便建成了。老校长在回忆起这段历史时,不无感慨地说,什么叫劳动育人?这,就是。

    池边看柳

    仪征实验小学校报取名《泮池新柳》,2005年创刊号,特地请老校长题写“贺词”,老校长融古出新:“泮池育新柳,传承一鉴开。”

    2013年,仪征实验小学搬迁至现在的新校址,老实小原有的许多参天大树都没有搬过来,唯独一棵两合抱粗的老柳树被移植到新校园的广场上。许多新教师不理解,柳树并不是什么稀罕的树种,为什么花那么大的人力物力移植一棵柳树?这其中也有“老校长”的故事。

    在学校的老校址,每年春天,都会看到一些语文老师带着学生到校园内的小池塘边观察垂柳,边写观察日记。2005年春天,池塘边的老柳树因虫蛀,树干中空,摇摇欲坠,学校工友建议伐去,另植其他树木。一些老教师反对这一建议,理由是带领学生到“池边看柳”是陈秉章先生多年的作文教学传统,在他的著作《小学作文教学艺术论》中,多次提到带领学生观察池边垂柳,写观察日记的经历。很多当年跟着老校长开展作文教学研究的老师也有带领学生“池边看柳”的习惯。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池边看柳”是实验小学师生多年的传统,池边的柳树也成为多少实验学子魂牵梦绕的存在。

    为了池边过往师生的安全,又兼顾“池边看柳”的传统,最终学校决定伐掉蛀空的柳树,新植健康的垂柳。几代实小人在这柳树身上倾注感情,挥洒笔墨。2013年,搬迁新址时,移植老柳树成为大家的共同愿望,大家明白,这样做是文化的传承,是在向陈秉章那一代老实小人致敬。

    诗文入教

    说起仪征实验小学的“古诗文辅读”实验,就不得不提这项实验的首倡人陈秉章先生。35年来,这项教学实验已硕果累累,逐渐发展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上世纪80年代,陈秉章从报章阅读、专家报告中获知,中共中央1981年37号文件有关于“从小学开始就让学生读点文言文”的指示,他就开始琢磨如何在小学开展“古诗文辅读”实验。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1985年,陈秉章先生率先在仪征实验小学启动“古诗文辅读”实验。

    凡事开头难,只怕意志坚。“古诗文辅读”实验一无教材,二无师资,但是在陈秉章先生的有力推动下艰难起步,逐步壮大,最终形成仪征实验小学享誉大江南北的品牌课题和教学主张。在陈秉章担任实验小学校长期间,首届和第二届“全国古诗文教学研讨会”都在仪征实验小学召开,1997年仪征实验小学被中央教科所授予全国“诗文辅读实验学校”。

    十年磨一剑。陈秉章在他退休前的13年,一直专注“古诗文辅读”实验,主编有《小学古诗文辅读》《古诗文读本》等古诗文辅读教材,撰写多篇古诗文辅读经验文章,使仪征实验小学在成为“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名校道路上迈进一大步,也为后来者开辟了广阔的研究天地,打下扎实的研究基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