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师范学院:思政课着力实现价值与知识的统一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1-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提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提出“八个相统一”的明确要求。

    价值性与知识性,是蕴含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重要元素。思政课不仅要传授丰富的知识,培育学生认识世界的理智态度、判断能力和扎实的知识基础,还要用知识成果滋养价值观念。因而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挖掘学科中的真善美元素,将做人与做学问相统一,也就是将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进而帮助学生形成端正的道德品行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塑造学生的灵魂。

    近年来,玉林师范学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以德为先,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深刻把握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时代旨趣和未来趋势,潜心深耕思政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学校有效地将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起来,发挥思政课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着力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开创了思政教育的新局面。

    价值引领,让思政教师成为传统文化的使者

    国家之魂,以文化之,以文铸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玉林师范学院积极贯彻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强化思政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入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到思政课的教学之中,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输出的关键环节,也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玉林师范学院高度重视思政教师文化素养的培养,积极组织一线思政教师参加各类国学文化论坛、传统文化研修班,邀请相关专家学者来校讲授,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训及学习。引导教师互动交流、分享心得、共同进步,促进教师具有博爱、严谨、自强等传统文化素养,并充分了解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髓,进而将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并在教授思政课的过程中能够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桥梁和使者,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知识的传授是实现价值追求的基本载体,知识教育必须服从、服务于价值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智慧,可以启迪思想、涵养道德、陶冶情操。玉林师范学院结合广西民族特色及学院传统特色,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契合思政课教学需求、体现经典性与趣味性的内容融入到思政教学课堂之中,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此,学校设立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若干选修专业并设置相应的学分。学校撰写了相应的教材,引导学生选修学习,进一步开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学校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合,引导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支政治思想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的思政教师队伍,对高校思政教育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起着决定性作用。近年来,玉林师范学院思政教师专业素养显著提高,教学激情不断被点燃。思政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思政课教师、高校思政课教师影响力提名人物、广西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等17项荣誉称号。获全区思政课教学基本功大赛暨精彩一课比赛奖19项、教育部门思政课专项课题1项、区级教改项目13项。

    改革创新,让思政课程成为“有知有味”的“金课”

    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鉴于此,玉林师范学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着力突出教学知识内容所负载的价值引领与导向作用,创造性地构建了“五微—五位”主辅课堂一体化教学模式,让思政课达到了循循善诱、情理交融、入脑入心,真正做到了思政课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学讲议评思”“五微一体”的主课堂教学模式,打通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的三个阶段,扩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空范围,实现教学过程全要素、各环节的有机统一,真正让思政课成为鲜活的、生动的、吸引学生的、“有知有味”的“金课”。学校创造性地提出了在微时代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学校采用了EEPO有效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探究和自由发展的机会。从理论内容上看,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不同知识的融通能力;从实施方式上看,学校关注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关注学生与他人合作能力的培养,唤醒了大学生主体自主性,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学校“五位一体”“听读写说行”的辅课堂教学模式,打通与主课堂互通互融的路径,扩展育人活动的多种形式,实现了思政课教学的学思结合、知行转化。学校马院协同学工、团委等职能部门将活动无缝对接4门思政课的教学全过程。目前,学校从4门思政课中各抽出0.5个学分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课”的两个学分、32学时,独立开课、选课,并专门成立综合实践教研室,专室专人管理“听读写说行”第二课堂育人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课两个学分被纳入玉林师范学院第二课堂总学分,占总学分的三分之一。

    学校还将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必学+必教+弹性”三部分,实行生生、师师、师生三级集体备课制度,打造了模块结构化备课的新模式。在课程价值引领层面,学校加强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程建设原则层面,学校实现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三个环环相扣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论层面,学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了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校还建立了推进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改革创新、教学相长的保障机制。构建了《玉林师范学院“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办法》《玉林师范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管理办法》《玉林师范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工作实施方案》;学生成绩评定细则、三级集体备课制度等系列规章制度,使学校育人体系更加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

    校园文化,让思政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如何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得到文化的浸润是关键一步。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它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是一种内隐文化。鉴于此,玉林师范学院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以思政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的价值取向,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进一步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校先后建设了孔子广场、王力湖校园景观,配以标语、海报等载体,展示学者哲人事迹,以榜样的力量对学生进行陶冶和熏陶。学校通过公告栏、校报、电子屏幕等渠道,定期更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精华内容,让学生置身于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中,极大促进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悟、掌握和运用。

    学校将各类课外活动视为对课堂教学有益且必要的教学补充,是建设良好校园文化环境、吸收课堂讲授的思政课程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支撑,也是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锻炼自身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体验式教学形式,对巩固和促进理论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学校依托自身地域和教学优势,创建了广西优秀传统工艺(芒编技艺)工作站等多个传统文化教育实习基地,有组织、有规模地安排学生参与本地特色民俗活动。学校通过组织祭拜烈士陵园、扫墓等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亲密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同时,学校组织开展了“文飞墨决,魂动中华”艺术节、中华经典诵读大赛、“诵读千古美文争做博学教师”朗诵比赛、“中国梦·玉师情”书法美术比赛、“鸿雁杯”征文比赛及人文讲坛、晨读经典、国画艺术鉴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主题活动。

    学校还积极构建了校园网络、微信、微博及贴吧等新媒体重要渠道,通过丰富的平台载体让学生学习和领略思政教育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所在,向青年学子传达“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和爱国主义情怀,学校真正做到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正确的价值观成为青春梦想的“导航仪”,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将思政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爱党、爱国、爱校付诸于实际行动,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在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得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校风是全校师生员工道德风尚、行为习惯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良好的校风对广大师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使生活在这里的师生产生一种光荣感和自豪感,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良好的教风使教师更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爱生如子、以爱施教;良好的学风陶冶了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了自身的道德境界,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增强了集体主义意识,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感染,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也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得到了提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