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殊教育学的探索之路
近日读到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长马建强等人撰写的《共和国70年·特殊教育学卷》一书,倍感欣喜。这种喜悦之情,正如中国特殊教育学泰斗朴永馨先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工作和创举。这是前人未做过的工作,无可参考。”细读此书,令人感到亲切与温馨,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特殊教育界的人与事,扑面而来,中国特殊教育学的学科大厦,正是在他们的手中点点滴滴搭建,最终形成了这棵具有中国特色而又鼎力于世界特殊教育之林的参天大树。仅就学科史的考察而言,本书可称得上是学术严谨、资料翔实、学科独创、特色鲜明。
《共和国70年·特殊教育学卷》是一部严肃的特殊教育学科史专著。对于任何历史类学术著作而言,准确的历史阶段划分,是确立其学术地位的重要标志。鉴于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特殊历史发展,不同的学术研究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标准。本书根据中国特殊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实际,提出了学科的“探索期”(1949—1978)、“初创期”(1978—2005)和“发展期”(2005—现在)三大阶段。特别是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殊教育学科的发展,本书以2005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分会的创立为重要标志性事件,这对学科史的研究来说,应当是具有说服力的。此外,本书对每个学科发展的阶段表述,也是比较考究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特殊教育很快出现了新气象,在吸收苏联特殊教育理论成果的同时,出现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教学校教科书。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时间,中国的官方文件很少出现“特殊教育”这个概念,相关表述都是特定性的,如盲教育、聋哑教育乃至弱智教育等。直到1980年,朴永馨教授所编著的《特殊教育概论》才是中国内地第一本冠以“特殊教育”的著作。因此,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特殊教育学的学科发展称为“探索期”等,其在学术上应当是严谨的。
系统的学科著作是一门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但学科著作与学科发展又不是简单的等同关系。事实上,学科的成熟,更在于学科各要素的充分发展,其通常包括专业的研究人员、专门的学术组织、公认的学术期刊与著作,以及高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等。本书正是以这些基本的学科要素为切入点,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殊教育学的学科要素抽丝剥茧、钩沉索隐、条分缕析、娓娓道来。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盲文改革、聋哑教育的“口手之争”,到改革开放后一批学校教材、学术著作、学术期刊乃至专业学会的建立等,黄乃、洪雪立、朴永馨、银春明、徐白仑以及方俊明等一个个鲜活的名字跃然纸上。正是在这一代代特殊教育学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在各类特殊教育教学法的基础上,建立了特殊教育基础理论、特殊教育的课程与教学、特殊学校管理、特殊教育史以及教育康复学等根深叶茂的特殊教育学科大家庭。
学科的实质,仍在于学术。正如教育专家肖非教授指出的:“衡量一门学科发展成熟与否的标准,除了上述确保学科活动顺利开展的外在制度外,还需要有规范的学科理论体系,它确立了诸如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基本假设和原理、范式方法等学科发展的核心问题。”坚守学科的科学精神,这也是本书质量保证的重要原则。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特殊教育制度的初建,以及《教育部关于办好盲童学校、聋哑学校的几点指示》开始,中国的特殊教育由点及面逐渐拓展,特殊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也逐渐扩大到智障、脑瘫、自闭症等,特殊教育模式也从分类办学走向融合教育,特殊教育价值从缺陷补偿走向潜能开发,如此等等。翻开本书的每一页,似乎都能够感受到中国特殊教育理论的进步,都在推动中国特色特殊教育学科的发展与成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特殊教育学已经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相信每一位对本学科感兴趣的学者,无论你会如释重负,抑或闭目沉思,它都在真切地告诉你,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特殊教育学,有一批不辞辛劳的耕耘者。为他们立下历史丰碑的,正是这部《共和国70年·特殊教育学卷》。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