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以赛事引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特别报道
在总决赛上,来自厦门大学的“西人马: 中国MEMS芯片行业领军者”团队获得了总亚军。
专注于MEMS及传感器的自主研发与设计的西人马公司,经过多年研发,已完成自主设计红外电热堆、红外热成像芯片、压力芯片等近十种芯片。对于“科技创新可以创造奇迹”,该团队负责人、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博士聂泳忠深信不疑。
11月19日,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落下帷幕。从人工智能、芯片技术到“花馃馃”“鱼米米”,从无人驾驶、智慧环保到疫情诊断、非遗突围……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学子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展现了青年一代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和创业温度。
以核心技术为支撑,为国家战略贡献高校智慧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市场对测温计需求出现了大爆发,国内能够生产测温计中的核心原件——红外测温传感器的公司屈指可数,由于芯片研发流程复杂,工艺更是难点中的难点。为了攻克难关,聂泳忠带着团队夜以继日地研发,几十次掩模版的修改优化,终于突破了研发瓶颈。产品量产交付后,经过国内几家知名厂商测试,其精度、响应率、探测率均属国内一流水平,验证了卓越的产品性能和团队强劲的科研实力。
“此次比赛的重要意义除了精彩的赛事外,还激发了年轻人创新创业的极大热情。希望通过团队的经历,引领和鼓励年轻人为国家承担起复兴的重任,感谢国家、学校提供了平台、支持和保障。”聂泳忠说。
医学生物、环境保护、能源开发、新材料、新基建、高端制造、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纵观三强争夺赛的33支队伍,瞄准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把创新创业项目立足于国家战略、民生需求,是今年创新创业大赛的突出特点。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格米科技依托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A+学科的雄厚实力,迅速开发了多款心理测评公益服务产品,其中《公众抗疫心态自检自助表》使用人次超过200万,《学校抗疫复学心理测评》服务中小学超过2300所。格米科技是一家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心理测评服务平台,致力于提供“心理体检”的工具和服务。目前,格米科技已开发超过200个心理测评工具,累计测试人次超过1000万。在本次大赛中,积极战疫的格米科技夺得金奖。
核心技术是创新创业的源头。在师生共创组赛场上,华南理工大学的“华肽生物——中国‘肽’度引领世界健康高度”聚焦中高端活性肽研发技术突出问题,运用独创的核心技术,能够做到精准释放、纯度提升和防腐去腥、风味改善,助力解决我国在中高端活性肽产品上的进口依赖,已成为亚洲最大的活性肽原料供应商。
高频MPI通讯基材是国际公认的5G通讯关键基材,原来该类通讯基材依赖进口,尤其是核心技术及生产关键设备长期受制于人。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领航新材——引领5G通讯基材的创新者”项目团队联合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开发了高频MPI树脂浆料以及无胶高频MPI通讯基材,掌握2项核心制备技术,拥有7项中国发明专利,为高频通讯基材实现国产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的大赛越来越凸显学科的优势,跟国家发展战略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需求对接。”华南师范大学创业学院院长徐向龙分析,观察今年很多优质项目,一个是依托强势学科,一个是有硬核的技术和专利支撑。
关注民生需求是今年大赛参赛项目的又一大亮点。2011至2020年,全国发生105843起地质滑坡灾害,造成5300多人死亡、失踪。能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前组织群众转移避险?河南理工大学景川科技团队针对设备能耗大、提前预警时间短、检测精度低三个行业痛点,打造基于北斗的地质滑坡灾害预警系统,通过北斗卫星、探测棒进行宏观、微观检测,提升预测精度。团队还采用自主设计的GLW算法对山体位移等数据进行优化分析,在自主开发的预警系统中,实时发布山体滑坡预警信息,努力使滑坡灾害“慢”人一步。
助力抗疫,华中科技大学“‘AI’无界:新冠肺炎AI辅助诊断”项目可以进行肺部CT自动筛查、病灶量化分析、病情判断,对轻症病人进行重症预测,实现新冠肺炎CT影像的全流程诊断,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目前已在国内一百多家医院落地,为数十个国家提供抗疫技术支持。
“建筑装饰这个行业,已经30年没有太大的升级和变革,面临着线下门店流量低、营销效率低、数字化运营程度低、客户购物体验差等难题,我博士读的是计算机图形学,学有所用,利用XR技术引领建筑空间设计、可视化等领域革命。”深圳大学“墨斗‘新裁’,我‘Ai’我家”项目负责人蔡松晏说。
服务民生,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抽样调查统计,前五届大赛参赛项目累计落地创办企业超过7万个,创造就业岗位超过60万个,间接带动就业超过400万人。针对今年严峻的就业形势,第六届大赛在评审规则中增加了专门指标,考察项目在创业带动就业方面的情况和前景,以创新驱动创业、以创业引领就业。
“这届大赛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科技创新,是如何用科技去改变生活,引领未来。”深圳大学团队指导教师黄凯珊说,这么多项目聚焦科研成果转化,让学校的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产生效益,以此为立足点,大量的年轻人投入到创新创业的浪潮中,大赛真正发挥了引领高校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
以社会价值为驱动,扎根祖国大地助力脱贫攻坚
作为首批教育部组织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团队成员,北京科技大学的杨国庆全程参与了教育部组织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2017年,他来到延安进行创业帮扶,作为执笔人之一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很荣幸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回信。
今年,在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杨国庆团队参赛的项目是——“孟子居‘一棵树’公益扶贫”。
在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大学生的核心优势是什么?奔着这个思考,孟子居创业团队经过多年努力总结出了“三点五维”的扶贫新模式。“核心,就是将知识扶贫、技术扶贫、消费扶贫三点结合,同时联合学生、高校、企业、政府、研究所等单位共同扶贫。”路演现场,杨国庆侃侃而谈。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今年“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也从“线下”发展到“线上线下融合”,52个未摘帽贫困县所在的7省(区)均举办了全国线上对接活动,引导、促成全国大学生聚焦贫困县开展以电商直播或创业实践为主的精准扶贫,打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新模式。其中,电子科技大学的“沈厅筑梦家庭农场”项目,聚焦晚熟柑橘销售,一个月内帮助果农销售柑橘超1500万公斤,增加岗位6万人次,实现销售收入增长5倍。
在本届大赛上,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们以社会价值为内驱力,关注社会进程,关心民生疾苦,让不少参赛项目显示出深刻的思考和价值判断。
金奖项目“博士村长”让大赛评委、古村之友董事长汤敏印象深刻。“几百个博士走出象牙塔,深入乡村,去解决实际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利用所学服务乡村产业振兴,很令人敬佩。”
“我们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博士,反哺大山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的责任。”团队路演人高磊介绍,“博士村长”拥有西南地区最大的服务于“三农”产业的博士专家数据库,开创了产业振兴、造血扶贫的全新模式,三年来,团队成员扶贫足迹遍布整个贵州,下乡服务上万次。
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商业组的展演现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检验诊断学博士生陈豪举着巴掌大小的纸芯片,向评委展示能对结核病进行快速检测的“赤纸芯”项目,该项目旨在解决山里的村民没钱去大城市检查确诊结核病的难题。
“我们通过整合纸基微流控技术和等温扩增技术,将传统核酸检测所需的百万级实验室浓缩为纸芯片和保温杯,完全匹配了大山场景,解决了诊断贵的问题。”陈豪说。
皂荚、金银花等中药材的人工种植,存在着“育苗难、品质差、产量低”三大难题,怎么破解?河南师范大学“快繁技术在特色中药材中的应用”项目团队自主研发了植物非试管快繁技术,可以快速生产出一大批质优价廉的中药材种苗,实现科学化大规模种植,降低种植成本。河南省辉县市原国家级贫困村柳湾村村民就受益于此,成立辉县市向华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400余亩特色中药材,亩产收益达到了12000余元,比种植粮食作物的收入增加了5倍。截至今年6月,团队已帮助柳湾村71户贫困户脱贫。
令人欣喜的是,在此次比赛中的萌芽赛道,“双创”新生代们带来的不少项目从社会现实出发,表达对社会问题和民生的关切,显示出了深刻的思考。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