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结硕果 内涵建设谱新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1-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现有省级品牌特色专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专业建设。近两年,有4个专业获批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专业获批民办高校省级品牌专业,8个专业获批省级特色专业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获批郑州市级重点专业1个、郑州市急特需专业1个,获得省市级专业建设资金支持1400余万元。

    质量立校 强化内涵建设

    学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深入开展“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狠抓严教、严管、严考“三严”,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规范课堂教学、试卷和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开展期初、期中、期末阶段性教学检查,把质量管理从课堂教学等主要环节渗透到人才培养各环节;进行课堂教学革命,打造金课;大力资助教学改革项目,加强混合式课程建设和精品在线课程开放;成立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建立校级专职和院部兼职督导队伍,实现教学督导听课全覆盖;构建内部教学质量评价保障体系,实行“两级双线双责”工作模式,开展专项评估,实施多元评教;定期编制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和课堂教学质量报告;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引进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合作共建课程教学资源,将建设质量文化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促进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学校7个教研室被评为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获评郑州市优秀教学团队2个。新增省级一流课程6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本科教育线上教学优秀课程8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立项建设校级混合式课程78门,专业核心课程145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课程20门。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8项(重点项目2项),郑州市教改项目20项(资金支持项目17项),校级教改项目230余项。获得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郑州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7项、校级教学成果奖27项。

    筑巢引凤 推进产教融合

    学校积极探索应用文科高校转型发展路径,实施“教学保障建设工程”和“校地合作发展工程”,秉承创办人王广亚先生“以最好资源服务师生”的理念和董事长王淑芳女士“教学需要万金不惜”的原则,按照“筑巢引凤、共建平台、协同育人、合作发展”的建设思路,近3年投入经费数亿元,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建设了17个仿真、开放、共享、现代的校级教学实训中心和2个河南省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引进圆通科技有限公司、南京云创等20余家相关企业入校,搭建优势互补的实践平台,联合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破解民办高校校企合作的难题,探索文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为学生提供真操实做、理实结合、产教融合的条件,让学生在体验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人才强校 凝聚向心合力

    学校坚持“五好”办学原则和“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设立“淑芳师德基金”,重奖师德优秀教师(奖金为1万元)。大力引进培养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教师,加强青年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通过举办博士班、继续教育、课程进修、出国访学、企业挂职、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教师质量。

    设立青年教师导师制,为260名青年教师选配导师实施一对一指导培训;先后选派130名专业教师赴企业(行业)进行6—12个月的挂职锻炼;委培攻读硕士、博士教师36人,选派21名优秀骨干教师到美国、英国等国内外知名高校访学研修。引进、培养博士20人,培养青年骨干教师9名、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6名,138人晋升高级职称。

    5年来,学校举办教师专题培训班40余场;邀请钟秉林、邬大光等179位知名专家举办培训讲座近200场;组织课程研修、教学观摩、教师沙龙等培训活动100余场;与教育部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合作,建立在线学习中心网络平台,定制350余门次网络培训课程,组织教师近5000人次参加培训;组织参加校外教学研讨、学术交流、会议培训近2600人次;对全体新聘教职员实施“岗前培训”。

    学校现有国家级别及省级优秀教师8人,河南省教育部门学术技术带头人、骨干教师40人,“专家引领、骨干支撑”的师资特点进一步显现。

    科研强校 服务社会发展

    学校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强校”发展战略,根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基于应用型学科建设、基于服务地方发展”的“三个基于”科研工作原则,积极搭建科研平台,创新科研制度,依托省校两级重点学科和16个研究机构,建立专家教授引领、青年骨干参与的科研团队,培育出一系列高层次科研成果。“十三五”期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门人文社科项目2项、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8项,主持省级以上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100余项,获得省市级教学科研奖励360余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

    专设“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引导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大学生的课外科技实践创新能力。参与学生近300人,指导教师近60人。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已获得国家级别奖励231项、省级奖励608项。

    学校先后获得河南省高校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先进单位、郑州市社会科学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开放办学 推进合作发展

    学校按照创办人王广亚博士提出的“国际化、资讯化、公园化”的发展战略,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实际,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合作发展。学校先后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9个国家的近30所高校及台湾地区10余所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培养、交换生、短期访学、暑期研学、国际竞赛等各类项目,开展包括学分互认、教师互访、合作科研等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自2010年至今,学校共选派近400名学生、60余名教师分赴台湾地区及国外高校研修交流;承办了海峡两岸国贸金融实践教学研讨会等10余次两岸学术研讨会;多次组织“孔子行脚”“台湾大学生中原文化行”等两岸大学生交流活动,被誉为“豫台交流的典范”。

    春风化雨 助力学生就业

    学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逐步形成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创业知识教育与创业实践指导结合,三师合一、三课合一、三赛合一”的全方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获批项目立项国家级别6项、省级44项;有5名学生在校期间获批河南省教育部门27万元大学生创业体系建设引导资金……学校荣获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建设奖、河南省第五批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等荣誉。

    学校围绕“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工作目标,加强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搭建全覆盖的就业指导体系,提供多层次招聘服务工作,精心打磨就业指导、校园招聘、网络招聘、冯老师工作坊四大特色品牌栏目,致力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有温度、更精准的就业服务。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居全省前列;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均高于8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办学思想喜结硕果。校友情系母校、回馈母校蔚然成风。各地校友会联络校友,服务校友,以各种形式支持、服务母校,从入学教育、专业论证、生涯指导、培训指导、实习就业等全方位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每年由校友提供的就业岗位达7000多个。

    建校27年来,学校已向社会输送了9万余名各类人才,毕业生以“人品好、肯吃苦、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好评,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校友代表,不仅有联合国秘书长办公室高级协调官李新艳,解放军某集团军王杰班战士王楠,为勇救落水学生而壮烈牺牲的“河南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被追授为“烈士”的特岗教师冯协,还有以福临门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响,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建设投资公司董事长沈立,牛津大学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员胡玉玮,北京大学教授李芳等为代表的学有所成、干有所成的一大批优秀人才。

    (郭爱先 朱永恒 职正路 陈 军 张 凯)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