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育人初心 牢记医者担当
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滨州医学院坚持培育一流人才,凝聚推进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为培养社会主义医学人才积极创造条件,用实际行动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
坚持党的领导
把牢发展航标
围绕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滨州医学院积极探索符合中央要求和学校特点的党建路径,确保学校党建高起点谋划、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推进,为办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汇聚起磅礴力量。
党建引领,筑基固本。滨州医学院在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实践中,始终把讲政治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牢记“四个意识”,用“四个自信”强基,用“两个维护”铸魂。始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引导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医护员工深刻理解其科学内涵和精髓要义。始终把党的建设放在首位,创新实施“主体工程、堡垒工程、先锋工程”,从校党委、党总支(党委)、党支部、党员等4个层面,重点强化党建工作,构筑党建工作的四梁八柱,形成一线贯通、四级联动的党建工作新局面。
党旗飘扬,医者担当。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滨州医学院党委将疫情防控工作作为超越一切的重要政治任务严抓落实,开辟前方救援和后方防疫两大主战场,组成上百人多梯队党员援助医疗队伍投入抗疫一线,以仁心妙术扶危渡厄。面对决战脱贫攻坚,选派师生党员全力做好定点精准扶贫工作,充分发挥科技知识和优秀人才对地方脱贫致富的核心带动作用。通过干部挂职锻炼、干部培训交流、学生就业实践、开展志愿服务等方式推动人才精准扶贫工作;通过支教帮教活动、发展远程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等推动教育精准扶贫;通过联合申请项目、促进成果转化等方式推动科技精准扶贫工作;通过文化交流、文化用品捐赠、文化宣传等推动文化精准扶贫工作。
思政创新,擦亮底色。在多年办学历程中,滨州医学院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打造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医本思政”和“精准思政”,着力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让每位教师都成为思政课教学“局内人”,努力培养怀仁心行仁术的医学人才,将“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价值导向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践要求相统一。依托学院优势师资,组建专家宣讲团,创新推出菜单式宣讲服务;成立青年理论宣讲工作室,把理论宣讲工作纳入全校政治理论学习宣传教育和“开学第一课”、形势与政策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双报到”等活动中,将青年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统一。
坚持一流建设
深耕高质量发展
围绕“培养人”这一根本出发点,滨州医学院顺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要求,聚焦“一流标准”,持续推进综合改革,聚合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着力振兴“一流”本科。滨州医学院对接国家医学教育标准,开展“新时代本科教育教学大讨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省“一流专业”、高水平应用型专业、“一流课程”建设集群,学分制、校企合作、产教协同等模式成效明显。加大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和基层医学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批临床医学专业基础扎实、防治结合的公共卫生人才。深入推进“三全育人”,加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协同培养,构建“三全育人”教育生态圈。深化课堂教育、移动学习、实践体验创新互动,打造全方位教学体验。夯实附属医院医学人才培养主阵地,建立健全以医教协同为主体的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多方合作育人机制。
着力提升“一流”学科。滨州医学院坚持突出特色、强化优势、差异化发展思路,实施学科建设“六大工程”和学位点建设“四个一推进工程”,构建“六大保障体系”,形成“一优两特”学科特色,实现学科水平的重点突破和全面提升。加强医学研究生跨学科合作,探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学+”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成立康复学部,统筹全校大康复学科体系构建,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协同创新,打造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优势学科群,提高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着力打造“一流”人才。滨州医学院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精做“加法”,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改进引进方式、延展引进渠道,国际国内同时发力,确保人才数量和质量双增长。精做“减法”,优化人才工作制度、流程,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精做“乘法”,用好各级人才政策红利,打好“组合拳”,以红利释放聚人才,在北欧瑞典设立离岸创新基地,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使之成为海外人才孵化基地,人才虹吸效应充分显现。精做“除法”,坚持分类考核、扶优去劣,重人才融入、重骨干培育,出台骨干教师发展支持工程、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意见等,建立开放动态的人才服务系统,统筹协调好人才增量与存量的问题,人才引进和文化交融同步运行,让守成者和创业者的聪明才智都发挥到极致。
着力强化“一流”科研。滨州医学院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聚焦科技前沿和国家需求,对接新旧动能转换,服务地方科技创新和医养健康产业发展,发挥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聚作用,遴选科研创新团队并强化建设,凝聚科研合力。搭建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推进与国外高水平科研机构的合作,成立国际创新平台和国内合作平台,深化校企合作和科技创新,联合立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深化科研管理内涵式发展,完善科研竞争激励机制,鼓励支持重大原创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催生一批高水平、原创性研究成果,营造良好科研创新生态,持续激发科技创新力。
着力迈向“一流治理”。滨州医学院坚持改革与发展并重,以相关重大规划和整体发展为依据,全面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推进综合改革,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内部治理体系,严格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完善党委会、院长办公会、学术组织决策机制,深化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目标管理制度和分类分级考核指标体系。牢固树立一流意识、紧紧围绕一流目标、认真执行一流标准,让成就一流事业成为滨医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开启“滨医之治”的新境界。
坚持人民至上
服务国家战略
滨州医学院以国家“双一流”战略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战略为新引擎,助力“健康中国”“健康山东”战略,贡献脱贫攻坚,着力特色发展、协同发展、创新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和健康需求。
残健融合,特色发展。1985年,滨州医学院秉持“以民为本”的初心,在国内率先创办了专门招收残疾青年的大学本科专业。35年来,探索形成“残健融合、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多专业多层次多类型协调发展的残疾人高等教育体系。近年来,滨州医学院聚焦康复治疗学、特殊教育和听力与言语康复学等学科的培育,构建以医学康复为特色的“大康复”研究项目群,提前布局建立临床医学、中医学、老年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等学科专业与康复学融会贯通的“大康复”学科专业体系。
校地融合,协同发展。滨州医学院不断提高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水平,坚持“校地一家亲”的理念,立足“蓝黄”,依托烟台、滨州两个校区,主动对接社会需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探索共建健康大数据中心、烟台市中小学生脊柱健康促进中心等协作中心,构建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对接机制。注重直属附属医院建设发展,深化“乡村医生培训”“居民健康档案”等项目,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医工融合,创新发展。滨州医学院推进新医科新工科建设,坚持“一优两特”办学格局,建立康复工程研究院、医养健康产业研究院、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再生医学研究中心等,积极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医养结合、康复医学国际专业认证,促进医工交叉融合、协同创新,促进医学科学、医疗技术的跨越式进步。
坚持传承创新
丰植医者仁心
滨州医学院按照寻根、固根、强根的思路,以“三个校园”为抓手,致力构建大学精神新家园。
深挖创业历史。学校着力以滨医在祖国各个时期各个领域的奋斗、建设与创新历史为主题,以寻根寻访等形式,推出《口述滨医》《康复之梦》《面朝大海 梦想花开》等原创视频,彰显精神传承。
精抓文化载体。纵向,以史为本,牵头主抓(中国)康复博物馆与校史展馆建设,抢救式挖掘梳理中国康复史与学校发展中的珍贵史料和精品展示;横向,呈现亮点,联合院系立体推进“仁爱校园、美丽校园、活力校园”建设,创建“一院一品”文化品牌,获得全省高校思政工作十大建设计划创新重点项目。建设以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文宣创意孵化中心为主体的校园“中央厨房”,打造校园媒体3.0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