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灵智校园 育中坚人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1-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郑州五中明晨模拟联合国大会

    嵩岳苍茫,黄河浩荡,熊儿河畔,古城之旁。郑州市第五高级中学始建于1939年,其前身是冯玉祥将军创办的“国际救济会难童学校”,是郑州市历史悠久的学校之一。后改为“圣德中学”,1950年更名为“解放中学”,1958年被正式命名为“郑州市第五中学”。多年来,脱胎于“难童学校”的“郑州五中”条件比较差、底子比较薄,办学成绩平平。但近几年,郑州市第五高级中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连续5年位居郑州市增值率前列,被誉为郑州教育的一匹“黑马”,为党和国家输送了大量中坚人才,多次受到党政部门的表彰,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绘灵智校园蓝图

    扬帆奋进开新篇

    大海航行靠舵手,学校变革仰校长。影响一所学校发展的因素到底有哪些?真正推动教育发展、教学改进的着力点是什么?学校的进步有哪些动力和阻力?怎样抑制阻力、激扬前进的动力?这是2016年张天佑校长初到郑州五中后提出的问题。发现问题是水平,解决问题是能力。之后,张校长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绘制了学校发展蓝图,寻找到了撬动学校前进的“阿基米德点”。

    张校长带领学校领导团队对各种力量进行沙盘式推演,剥茧抽丝,明确机理,攥着要点。他认为,学校恰如斜面上的球体,不进则退。对其受力分析,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斜面对球体的支撑力,就如办学需要的硬件和软件,是基础的力量;球体受到重力作用要下滑,就如学校受到同行竞争和人自身有惰性的影响,必须用管理来止退;球体要向上运动,必须有牵引力,这是很重要的,也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力量。为了使球体在向上的运动中不擦出火花(假如此球体是有齿轮的金属体),必须用到润滑剂,这就是人文的力量。除了这四个力量以外,球体的原始高度,就如学校的初始状态,是靠生源水平来决定的。生源水平尽管起决定性作用,但这恰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为一所学校的生源水平,是要经过很多年才能形成,是很多原因所导致的,很难一蹴而就,必须用一点一点的进步来赢得人心。这样,才会改变现状,所以是不可强求的。

    推动学校进步的力量有四个:基础的力量、结构的力量、内涵的力量和人文的力量。为增强四种力量,郑州五中开启了“灵智校园”特色办学之路。

    深耕细作攀高峰

    启灵智课堂之门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对一所学校而言,课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鉴于此,张校长提出打造“灵智课堂”新形态,即课堂教学应攀登三座山:一座是知识的高山,因为知识是基础和力量;一座是思维的高山,因为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和创新的关键;一座是精神动力的高山,因为课堂要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让学生的价值观经受洗涤,得到净化。所以,一节成功的课应实现三个增值:获得知识的增值、思维能力的增值和精神动力的增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学习目标设计适当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聚焦问题的解决,在探寻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的冲突,在交流互动的活动中使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除此之外,推进基于补救教学的“考试”亦为一大特色,即一次完整的考试是由“一次大考+一次小考”构成。小考是补救性考试,考题是学生在大考中集中体现的错误点,考试时间和分值都是大考的五分之一。这种考试有效地改变了教、学、评的生态,改变了考试质量分析“只看病不治病”的毛病,充分发挥了阶段性评价的“反馈、分析、指导”作用。

    郑州市第五高级中学的“灵智课堂”被郑州市命名为“有效课堂形态”。继2016年、2017年之后,2020年,郑州市第五高级中学再次在全市课程与教学工作会上作经验介绍。

    构建德育“场”文化

    探“灵智德育”模式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郑州市第五高级中学始终在探索以“言雅、行端、学勤、志坚”为主要内容的“灵智德育”模式。学校提出:学生的成长,既要有知识的增长,又要有灵魂的丰盈;教育学生,要追逐灵魂的“香味”等育人理念,要求营造富有感染力的德育“场”效应,开启“灵智德育”模式探索。

    一是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学校成立德育领导小组,校级领导包年级、年级设立管委会、班级实行导师制;成立学生自治委,开展朋辈引领活动,倡导学生自治。

    二是开门办学,实行家校及社会合作共育。通过学期初成立“家长委员会”、学期中开展“家长开放月”、学期末组织“家长学校”等形式,邀请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参加基于学情、校情的“家校主题研讨”活动,参与学校管理,增进家校联系。每学期,郑州市第五高级中学均要开展以“灵智并进同筑梦,家校共育伴成长”为主题的“家长开放月”活动,通过发放邀请函,组织家长参加课堂听课、观摩阳光体育运动、聆听校长报告、参观校园、食堂就餐、座谈交流等形式的活动,畅通家校联系,落实家校共育,深受家长好评。

    同时,学校与管城区公检法部门及社区、企业等社会主体结成友好共建单位,引入社会德育力量,挖掘社会德育资源,构建立体式、全方位的德育网络。

    三是打造德育生态“场”,铸造校园精神。郑州市第五高级中学通过打造德育生态“场”文化,以其弥漫、浸润等特点产生的暗示效应,为学生实现道德内化提供有效条件,进一步上升为深层次的群体意识,从而影响、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在郑州市第五高级中学,学生每天入校时,在没有教师组织、监管的情况下自觉排队,利用其间隙时间看书学习已成为校园周边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是建活动平台,扬学生青春风采。学校已形成“五中好声音”、“金秋诗会”、“青春派·元旦大游行”、“我爱我班”说班活动等德育品牌,这些主题活动均为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每次参与时,学生沉醉其中、融入其中,尽情展示自我、张扬个性。这使学校的德育生态“场”效应持续浓厚、不断扩大。

    乘科技腾飞之风

    助智慧校园建设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郑州市第五高级中学持续推动智慧校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学校架构了智慧校园建设的整体解决方案,从校门口的智能车辆识别系统、门禁、考勤、智能信报箱,到每一个房间的智能门锁、智能班牌、智慧家居,再到覆盖全校教育管理的智慧管理应用平台,包括OA办公系统、教务管理、德育管理、宿舍管理、教师发展、学生成长、课程中心、选课“走班”及创客空间、网络攻防实验室等均进行通盘考虑,为师生提供协同互通、贴心的个性化学习资源、学习过程的跟踪评价、家校互通的学习社区和高效透明的校务管理环境,为新高考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全国第二届教育装备工作创新案例一等奖以及河南省首批数字校园标杆校等荣誉。

    浸润心灵物无声

    灵智文化醉人心

    凡景语,皆情语。郑州市第五高级中学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将文化长廊以西独立设院,增添景致及人文气息,并命名为“玉祥苑”;在校园广场设置校训石、朗读亭、文化长廊及文化楹联,同时在广场周边的绿化带增设校园文化石。学校大门迎面的校训石上铭刻着“灵智并进,业体一身”8个大字,教育五中人修身修学,明德惠民;位列两座教学楼下的校风石上镌刻着“言雅、行端、学勤、志坚”8个大字,时刻提醒五中人对标明志、对标践行。

    除此之外,命名亦彰显内涵。学校将办公楼命名为“惠民楼”,一是为了纪念学校首任校长吴惠民先生,二是取“惠民”之“施惠于人”之意,教育学生“与人为善、勤朴做事”;将综合实践楼命名为“玉祥楼”,用以纪念鼎力支持难童学校暨圣德中学时期办学的冯玉祥将军,同时教育学生“玉振金声,祥麟威凤”,做时代的中坚人才;将初中部教学楼、高中部教学楼分别命名为“明晨楼”和“明德楼”,以五中杰出校友李明晨(考入北京大学,著名历史学家)和苏福庆(字明德,考入清华大学,著名气象学家)的名字命名,激励学生永攀科学高峰,也有隐喻北大楼、清华楼之意;将女生宿舍楼命名为“芝兰楼”,既是为了纪念学校首任执行校长韩芝兰先生,又是取“芝兰之室”之意,教育学生修身养性、珍惜同窗友谊。2020年10月,学校复原了圣德中学校时期的老校门,并撰刻了铭牌,以此激励全体五中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一系列的校园文化建设举措,使校园环境更加精致,文化气息更加浓厚,文化育人的作用更加凸显。

    郑州市第五高级中学连年被评为郑州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郑州市德育建设先进单位;近3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数据驱动变革教育”实施先进单位,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全国第二届教育装备工作创新案例一等奖,获得河南省文明校园、河南省中小学德育建设先进集体、河南省卓越家长学校、河南省首批数字校园标杆校、河南省书香校园等多项荣誉。一个一个的突破,正是在践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