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永俊:从“做”中求得教育真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2-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卢校长带着我们玩电子制作,玩着玩着,我就拿了全国的四块金牌。”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直到现在,吴瑶贶对动手制作依然着迷。在上海读大学的吴瑶贶,至今念念不忘自己读小学时的那位校长。吴瑶贶来自浙江东阳,中国的院士之乡、百工之乡。历史上,这里出书生,也出巧匠。在东阳农村做了近20年校长的卢永俊,将“书生”与“巧匠”的教育融会贯通,利用农村有限的教育资源,在探索“学中做、做中学”中求得真经。

    农村学校启动科技之旅拔得全国头筹

    2002年,33岁的卢永俊出任甘井小学的校长。这是一所除他外,只有6位教师的城郊完小。当时,学校里最年轻的老师也比他大14岁。因为地理位置特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八成多,余下的多为农村娃。这些孩子普遍内向且缺乏自信。“光给他们讲大道理不管用,得从实践中去摸索门道。”卢永俊想。

    2007年的一天,学校收到一则关于举行东阳市首届电子锦标赛的通知。卢永俊心头一动,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卢永俊很快“盯”上了两位老教师——周世明和梁林土。他俩已接近退休年龄,但动手能力特别强,学校哪里电路不通、机器出故障了,都能被他俩“捣鼓”好。“有这样的专长,正好适合搞电子制作。”在卢永俊的劝说下,两位老师应了下来。

    于是,卢永俊陪着他俩“从头开始”,参加培训,钻研图纸,狂看电子方面的书籍。为省经费,他们专门跑到义乌小商品市场“淘”废弃的电路板练习,或用划、割、撬等方法,拆开损坏的百拼器材进行修理。

    随后,他们组建了学校第一支电子制作兴趣小组。由于校舍面积有限,卢永俊就在食堂一角改装了一个小隔间,成为他们的电子实验室。三名教师带着孩子们从最简单的电路板认识开始,学习元器件的特点,了解各种电路原理。“传感器、寻轨器、锡丝、发光管……”这些只在教科书中出现的文字慢慢变成了师生的口头禅。

    2007年11月,卢永俊带队参加东阳市首届电子锦标赛,有13名学生获东阳市市级奖,其中一等奖3人,甘井小学一炮走红!次月,卢永俊再次带队参加浙江省青少年电子锦标赛,成为省内唯一一所获得团体奖的完小。外来务工人员方永杰激动地给卢永俊发了短信:“我做梦也没想到,我来东阳打工,没掏一分钱,孩子居然在省里获了奖。”

    成绩带来荣誉,更带来自信,参与电子制作的孩子越来越多。2008年,甘井小学开始在全国赛事上崭露头角,有7名学生获得电子制作项目一等奖。而在2009年全国电子锦标赛中,甘井小学的三大项目全部荣获全能团体前三名,其中智能寻轨器获儿童组全能团体第一名。卢永俊因此被评为全国电子制作优秀辅导员。

    科学教育促进集团化发展探出办学新路

    2012年8日,卢永俊调至白云中心小学。尝到电子制作带来的甜头,卢永俊决定将“做中学”这条科学教育之路走下去。

    当时,白云中心小学担任着甘井小学、银田小学和昆溪小学三所完小的托管工作。经过一番思考,卢永俊提出了打造“科技白云”的口号,探索集团化办学背景下的科学教育新模式。

    卢永俊的基本思路是“求同存异”。“求同”,即各校都选择价格相对低廉,一般农村家庭都能承担的七巧板进行普及。“存异”,则是各校各主打一个项目,白云中心小学的航海模型、甘井小学的电子制作、银田小学的航空模型、昆溪小学的建筑模型,避免同质化发展。

    三所完小都是零基础,卢永俊鼓励大家:“边做边学,边学边调整。”最先“起家”的甘井小学指派3名老师到各校开展教师培训,并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四所学校组建了科技辅导群,便于相互交流与讨论。

    “七巧板上手很快,熟悉了基本的方法后,学生就可以发挥想象力自由拼装了。”对于错位发展的科技项目,卢永俊设计了“资源共享、赛事轮办、人员同训、教材共用”的一个闭环。比如邀请名师和专家,对四所学校的科普辅导员共同培训。每年举办科技节、大练兵等活动,各校轮流承办,共同参与。大型赛事共同参加,互相借智解决训练中碰到的难题。编写校本教材,四所学校打通使用。

    2013年1月,四校联合举办的第一届科技节亮相昆溪小学。“动力直升机”、木结构桥梁、智能寻轨器、模拟机器人等一大批学生科技作品亮相。前来观摩的家长们不住地赞叹:“自家娃儿居然能做出如此高科技的玩意来。”

    惊喜还在后头。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更是完成了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知识的有机合成。“白云科技”打响了品牌,白云中心小学和昆溪小学已多次承办浙江省青少年模型网络赛。白云中心小学还成为东阳各小学的科普“孵化基地”,每年都有许多学校慕名前来学习参观。

    2018年,卢永俊参加了浙江省STEM研讨培训会。他兴奋地发现,STEM课程与自己一直践行的“做中学”理念如此契合。回校后,卢永俊立即组建了STEM工作小组,在科技教育基础上,融合进新劳动教育

    科技实践融合传统文化丰富教育内涵

    东阳是中国木雕之乡,白云中心小学与中国木雕博物馆、木雕城近在咫尺。在打通了学生“动手实践”的“任督二脉”后,卢永俊将目光瞄向了中国传统文化。

    “东阳木雕蕴含了传统技艺和家乡情结,相比此前的科技制作,教育内涵更为丰富。”卢永俊说。

    2017年开学,卢永俊把开学典礼搬进木雕家训馆,让学生接受了一次传统文化的熏陶,品读了名人家训的故事。随后,学校与木雕博物馆、木雕城合作,增加了一门拓展课程——木雕讲解员。每周五下午的拓展课,学习木雕讲解的学生分为两个小组,一组到木雕博物馆,一组到木雕城。以“一对四”的形式,学员们跟着专业的讲解员进行系统学习。

    与此同时,学校组建了木雕兴趣小组开展木工活动。原本并不宽裕的校园硬“挤”出一间专用教室,配齐了木工的所有工具,还有一台榫卯机。卢永俊多次登门造访当地的木雕师傅,请他们到学校里来为学生讲课。

    在外人看来,科技与传统文化似乎是不搭边的事情,卢永俊却不这么认为。比如,该校的“STEM+木艺”课程就是将科技与传统工艺融合。做榫卯部件需要极高的精准度,手工测量难免有偏差。学生通过电脑软件的设计,可以将数据精确到毫米,再利用激光雕刻机将它制作出来,克服了许多之前难以克服的弊端。

    除了木雕系列课程,卢永俊还把无骨花灯、中国结、刺绣等传统技艺引入课堂。“开展非遗特色系列课程,希望学生能够从中感悟‘匠人’精神。懂得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都需要像雕刻作品一样用细心、耐心与毅力去对待。”卢永俊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