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一问,地里问题就办了”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2-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张吉旺教授(中)与团队成员在试验田讨论如何改进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王静 摄

    10月的齐鲁大地,处处一片金黄,玉米又迎来一个丰收年。

    在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德平镇,农民大多抢抓天气晴好的有利时机,加紧收割、晾晒、储存玉米,到处一派繁忙的收获景象。种粮大户魏德东却一点儿也不着急,他要再等10多天才“动身”,这是张吉旺教给他的“适时晚收”技术。

    张吉旺说的话,他都信。

    隔空把脉确保稳产增收

    张吉旺是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玉米栽培专家,也是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除了在校上课,他常年奔波于省内各玉米主产区,深入农户和田间,推广玉米高产栽培管理技术。自从2008年临邑县开展高产创建,张吉旺作为山东省玉米高产创建专家开始到这里指导生产,至今已12年。

    魏德东是临邑县有名的种粮大户,流转承包着3000多亩土地,创办的富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有会员500多户。在他的高产攻关田里,全部使用张吉旺推广指导的玉米生产“一增四改一晚”技术体系,“一增”就是增加种植密度,“四改”即改种耐密品种、改套种为直播、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作业,“一晚”就是适时晚收。在成套栽培技术指导下,魏德东连续多年摘得山东省“粮王”桂冠。

    看到眼前丰收已成定局的景象,张吉旺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今年玉米备耕备播期间,正值新冠肺炎疫情,玉米生产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回忆道,“三四月份是培训玉米生产技术的‘黄金时间’,今年却由于疫情农民走不出来,我们农业专家又过不去,很是着急。”为保证农作物不误农时,张吉旺带领团队建立了“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黄淮海区玉米生产技术培训大讲堂云平台”,邀请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的多位专家,通过腾讯会议进行玉米生产技术线上培训。

    “农民如何选择玉米良种及苗期管理技术要点”“春玉米备耕主要工作”“夏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要点”“玉米节水灌溉技术”等,育种专家、栽培专家、植保专家、水肥管理专家、农机专家、农技站站长、农技推广员……赶趟儿地加入云平台,通过“云端”网上课堂将技术指导、技术培训传授给农户,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科技服务与智力支持,将理论与实践、技术与生产、培训与指导有机结合,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张吉旺是真上心。他又新建了微信群、QQ群,把玉米体系各领域的农业专家和多个农技站负责人都拉进群,全方位、多途径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有问题在微信群里一问,好几个专家接着给解答,不出门就把地里的问题给办了!”魏德东说,“专家教的种肥同播,在播种机上设置好种子与肥料间的有效距离,一次性将种子和肥料一起施下去,省时省力又高效。”

    科技引领“硬核生产力”

    德州齐河、德州临邑、济宁兖州、聊城茌平、泰安岱岳区、河南西平……各个玉米高产高效示范区都是张吉旺瞄准生产一线难题,开展前瞻性、关键性科技攻关的广阔天地,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藏粮于技”的真正内涵。

    魏德东的经历并非个例,临邑县翟家镇孙汉服村的孙丰忠也是张吉旺重点指导的农户之一。在张吉旺密植增产、种肥同播等多项集成技术指导下,他家的高产攻关田里“七分种三分管”,种植密度由每亩不到4000株增加到每亩6100株,苗期一次性施入玉米专用缓控释专用肥,改种增产潜力更大的登海661,小喇叭口期再追施1至2次尿素。

    玉米收获也是关键。过去农民习惯在9月上中旬就收夏玉米,而张吉旺指导过的地方,现在收获期都延长到国庆节以后。“10月初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关键时候,要高效利用光热资源增加籽粒有效灌浆,提高玉米籽粒的成熟度,增加玉米千粒重,增加亩产量。”经他指导过的地方,每亩地能增产10%以上,效果十分显著。孙丰忠种的玉米高产攻关田,连续几年亩产都在1000公斤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吨粮田,他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粮模范。

    “稀谷子,密高粱,玉米地里一锄杠。”“不似从前,杀青砍倒,减产低效;适期收获,国庆最好,穗大粒饱。”“小喇叭口期之前倒伏的玉米不用扶,花粒期倒伏的玉米也不用扶,但必须加强病虫防控,抽雄至吐丝期倒伏的玉米,最好扶一下。”张吉旺说,农业技术创新是提高作物产量、提升玉米生产效率最有利的途径,也是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力保障,但给农民讲技术、说要领,朗朗上口、简单直白最好。

    “一增四改一晚”、秸秆还田提升地力、优选品种、配方施肥、科学管控……“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种植管理技术,为老百姓带来的不仅是产量的增加,更有综合效益的稳步提升。一系列高产稳产的新技术应用到种植户的示范田,科技引领成为玉米生产提质增效的“硬核生产力”。

    机械化提高产业竞争力

    隆隆的轰鸣声中,一台玉米籽粒直收机沿着整齐的地垄来回穿梭着,摘穗、剥皮、脱粒一气呵成,秸秆粉碎还田,黄澄澄的玉米粒直接流进翻斗车。

    10月8日,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东侯村汶粮专业种植合作社的20亩示范田里,正在开展张吉旺主持的“夏玉米稳产高效抗逆生产关键技术示范项目”田间现场观摩,对试验示范的夏播玉米新品种“登海111”和“MC121”进行籽粒直收实打测产。

    张吉旺介绍,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由于深加工产业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高被誉为“软黄金”。收获是玉米生产过程中最繁重的体力劳动环节,约占整个玉米种植过程中人工投入的50%—60%,发展玉米机械化收获能够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是突破农业劳动力瓶颈的主要手段,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科技支撑。

    “玉米籽粒低破碎机械化收获技术以高产,以及收获期籽粒含水量低、田间倒伏倒折率低、机收籽粒破损率低的‘一高三低’四项指标为核心,集成优选良种、高产栽培、化控防倒、病虫防控、籽粒机收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减少损耗、提高效率和节约用工三重成效,解决了玉米全程机械化的最后一个瓶颈,对促进玉米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提升我国玉米产业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他说。

    近5年来,依托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张吉旺等岗位科学家指导黄淮海区域16个综合试验站累计建立了400多个百亩示范方,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0%、劳动生产效率提高15%、增产12%、增效20%以上,示范带动大面积玉米生产绿色提质增效,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有效提升了黄淮海区域玉米竞争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