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变”破“唯” 科学构建高校教育评价体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2-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评价是教育指挥棒,评价体制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为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的要求,探索高校科学教育评价机制的构建路径,近日,长三角教育发展政策与法治研究中心、华东政法大学在上海共同举办了“深化高校教育评价改革高峰论坛”。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的3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高校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逻辑思路和重要突破点展开了深入研讨。

    准确识变,高校评价改革 正当时

    教育系统外部的知识革命、科技革命、社会革命以及教育系统内部质量革命的兴起,对高校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新形势,需要新评价。教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马陆亭教授认为,高等教育发展内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五唯”已成为阻碍高校进一步发展的顽瘴痼疾,必须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

    《总体方案》中高校评价改革是整体性改革,需要推动发展、革除弊端、深入过程、保证方向,推动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伟大实践,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护航,体现的是思想理念、政策措施、制度安排的一体化设计。

    华东政法大学“破除‘五唯’与构建科学教育评价体系的实践探索”课题组用“三个超越”“六个导向”概括了《总体方案》出台的意义,认为《总体方案》设计的评价体系,是超越数量注重质量的评价、超越当下面向未来的评价、超越教育内部立足社会的评价,体现了战略导向、系统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分类导向、科学导向,是对谁来评价、评价什么、怎么评价的重新定位。

    开展科学评价,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高校评价科学与否,最终的衡量标准在于是否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培育国家队第一方阵”的“双一流”建设为抓手,通过科学的成效评价,形成健康向上的竞争氛围,提升我国高教系统的质量底线和整体实力,成为专家共识。

    清华大学史静寰教授指出,以往评价存在对中国独特国情下高等教育系统运作特点体现不足、评价标准固化等问题。“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应在指标体系设计上遵循“价值(value)—指标(indicator)—政策(policy)”的“VIP”原则,突出中国特色、立德树人任务和贡献导向,从整体发展水平、成长提升程度、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同视角考察评价高校和学科的建设成效,按不同评价方面、不同学校和学科类型多维多样呈现评价结果,从而发挥评价的诊断、改进功能,助力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上海政法学院石其宝教授强调,高校评价涉及政府部门、家长、学生、用人单位、国际社会以及大学自身六个主体,须注意各评价主体的不同期望。

    与会专家还指出,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为特色化发展,科学的分类评价可以解决高校办学缺乏特色和资源浪费严重的现实问题。

    健全潜心育人评价机制,引导教师回归教书育人初心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虽然承担着科研、社会服务等多重职责,但第一职责是人才培养。《总体方案》对于教师评价提出的基本要求,就是推进践行教书育人的使命。

    在华中科技大学赵炬明教授看来,高校和教师需要重新审视对教育教学的道德承诺,扭转失衡的天平,树立正确的办学观、教育观,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发展和学习作为使命并不折不扣地予以履行。通过调整教师评价政策,认可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成果,可激励教师全身心投入人才培养工作中,最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目标,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董秀华教授同样强调了教师评价需回归教书育人的初心使命。评价的功能定位应着力于引导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为此应开展基于职责和以岗位目标为参照的评价,保障教书育人基本职责的实现,在此基础上着眼于发展性评价,关注进步程度以及与同行的比较。在评价方法上,应适当增加定性评价,让定量指标更好地支撑定性评价;根据人才培养成效的滞后性特点,适度延长评价周期;引入教师自我评价,以激发评价促发展的内生动力;引入专业力量,以增强评价信效度。

    华东政法大学郭为禄教授认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就是要坚持“育人”为第一导向。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这是克服“唯论文”的关键,也是推动高等教育回归本源、实现内涵发展的应有之义。教育教学评价要发挥多方主体的作用,既要重视学生评价,也要重视同行专家评价,发挥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的作用,还要重视发挥教师自我评价的作用,探索建立教师教育教学的“成长档案”,促进教育教学和教师发展的过程评价。教育教学评价既要重视课程和课堂教学的评价,也要重视教师在课程和课堂外实际投入的评价,把建立经常性的师生有效互动纳入考察范围,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探索全过程全要素评价,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社会和人民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不仅看类似教学成果奖、科技创新奖、招生就业率的数字指标,更看重思想品德、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基本素质,以及毕业若干年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成就。因此,对大学生评价的改革,应该贯穿大学教育从入口到培养环节再到出口的全过程,覆盖教育内容德智体美劳的全要素。可喜的是,已有的实践探索秉持了这个方向。

    华东政法大学杨忠孝教授对比学生多元评价的国际经验与国内探索,发现国内外的共同趋势为:不唯分数,综合考察生源资质;不唯知识灌输,注重能力增长;不唯结果,引导注重学习过程;不唯科研,引导加强综合素质;不唯文凭,严把出口质量。

    加州大学常桐善博士指出,在美国,学习成果评价是评价本科生学习与成长的有效措施,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内外部评价相结合、强化教师参与、注重数据收集和研究、重视学生对学习与成长的自我评价。建议国内高校贯彻落实《总体方案》时,应正确理解评价的内涵价值,提升大学内部的评价动力;思考教育质量的内涵意义,重视丰富学生的就读经历;加强院校研究,积累并利用数据开展纵横向的教育自评。

    华东师范大学杨九诠教授强调,评价目的不应止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还要指向学生的解放;要扩大评价的边界,促进评价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机部分,让学生从被评价的对象转换为实施评价的主人。

    教育是民生,更是国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命运。华东师范大学柯政教授认为,当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效率跟不上国家竞争力的需要,应深化外部考试评价制度,特别是完善高校招生考试体系,建立大学先修课程考试制度,推行拓展知识面、鼓励拔尖、基于客观成绩的综合评价;改进校内考试评价制度,比如增强课程选择性、建立“荣誉课程”制度体系、博士学位论文外审制度应重激励创新而非求稳。

    随着国家实力和高等教育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留学生进入我国高校学习,对其教育质量的评价不可缺位,学习经历调查则是测量教育质量的核心手段和指标。西安交通大学陆根书教授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建议营造有利于留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课堂学习环境,建立以学生学习与发展为中心的留学生服务后勤管理机制,提高留学生学习活动过程当中的投入水平和参与程度,细化落实留学生管理办法,完善留学生教育质量的评价监督体系。

    评价热的冷思考

    在对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性形成共识的同时,与会专家亦倡导理性思考评价的功能和目的。

    在复旦大学熊庆年教授看来,学术评价的乱象治理要重视追根溯源、标本兼治。教育评价改革要充分重视学术共同体的特殊性,尊重学术发展的规律,避免“丛林法则”的过度应用,防止过度地追求产出、过度地追求短期效益,要适时“休养生息”,以“无为而治”还学术生态的“绿水青山”。

    上海交通大学杨颉教授以“罗生门”为喻,指出评价只是一种工具,用得好可以为善,用得不好可以为恶;要将评价的方向性和价值判断作为第一原则,同时兼顾效果和科学性、简约性原则;要充分重视修复学术生态系统,从重视“人工林”转向重视培育“原生林”,提升高校的学术创新能力。

    同济大学樊秀娣教授呼吁强化建设、淡化评价,减少“过多”“过繁”“过频”的评价活动,创造安静、宽松、鼓励潜心研究的学术环境,并建议关注内生性评价指标,关注质量内涵而非状态指标,设置对“纵容”学术不端单位“零容忍”的“硬指标”等。上海教育评估院冯晖研究员强调,破“五唯”不能非左即右,要在“唯”和“不唯”之间找到平衡,尊重个性、特色,强调多元;评价体系要从“一把尺”到“多把尺”、从单一标准到多元标准进行分类评价,实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达到“人人都有出彩机会”的目标。

    另外,不少专家都指出,应充分关注评价中过度的功利主义倾向、与资源配置强挂钩的外部评价对高校办学的负面影响,深刻反思评价的价值取向,比如是否解决了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提升等核心问题。

    (杨忠孝 丁笑梅 万 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