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资金分配激发高校竞争活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2-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今年,40所省属本科高校的预算拨款,不再按照原来‘学生定额拨款+项目拨款’的二维管理模式,而是优化调整为‘基础拨款+绩效拨款+竞争性项目拨款’的三维政策框架。”近日,山东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荆戈告诉中国教育报记者,“按照这一改革举措,今年省属本科高校预算拨款增长最多的山东交通学院,预算拨款增加了13%,预算拨款降低最多的高校则下降了10%,真正让一些高校感到了痛和痒的感觉,对激发高校竞争活力和内生动力起到了重要的杠杆调节作用。”

    改革省属本科高校预算拨款制度和教育资金分配方式,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改革,解放和激发高等教育所蕴含的巨大潜能,山东这一改革举措扎实有效,基本形成了具有山东特色的解决方案和路径。

    “高等教育预算拨款制度和教育资金分配方式,是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我们通过预算拨款制度和教育资金分配方式改革,有效抑制了高校盲目扩张规模和同质化发展,促进高校提升办学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引导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抢占教育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邓云锋说。

    构建三维拨款结构,不以学生多少论经费

    “之前高校的预算拨款,实行‘学生定额拨款+项目拨款’的二维管理模式,学生越多,拨款越多,一些高校为了多争取经费,存在盲目扩招、忽视学校内涵发展等问题。”山东省教育厅财务处副处长齐鲁说。

    山东此次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以有效激发学校“双一流”建设、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改革目标,按照“绩效引导、竞争分配、分类实施、全面推进”的基本改革思路,自2020年起,将之前的“学生定额拨款+项目拨款”的二维管理模式,优化调整为“基础拨款+绩效拨款+竞争性项目拨款”的三维政策框架,并实现“3个三分之一”,即基础、绩效和竞争性拨款3个方面基本上各占三分之一的资金配置结构。

    “以‘基础拨款’为例,此次改革将过去以学生规模为主要分配因素的学生定额拨款,调整为与学生人数变动脱钩、分配金额相对固定的基础拨款体系,资金由高校统筹用于人员工资、日常运转等方面。同时,以3年为一个周期,建立相对稳定的机制,周期内每所高校基础拨款基本保持稳定,不再随学生数量的增减而变化。”齐鲁介绍。

    这一改革举措有效扭转了高校为了增加经费而盲目扩招的局面,与以往相比,今年到省教育厅积极争取扩招名额的高校明显减少。“这一改革扭转了‘学生规模越大,预算拨款越多’的资金分配导向,突出了‘扶强、扶优、扶特’,对引导高校调整招生规模和本科专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激发高校内生发展动力、竞争活力等产生了积极深远影响。”山东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罗公利认为。

    实施分类管理分类评价,突出绩效导向特色发展

    山东此次高校预算拨款机制的改革,突出特点是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增设绩效奖补资金,逐校核定资金额度,树立清晰明确的政策绩效导向,并重构竞争性项目支出体系,突出“扶优、扶强、扶特”导向,引导高校聚焦内涵发展,全面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我们将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分为‘博士高校’‘硕士高校’和‘本科高校’3个类别,推进分类管理、分类评价,通过拨款改革引导高校合理定位,转变发展模式,推动高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科学发展,克服同质化倾向,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山东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白皓说。

    其中,“绩效拨款”依据高校分类考核评价结果和财政财务管理情况测算分配,年度考评结果权重占比80%,包括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债务控制、资产盘活利用等项目在内的财政财务管理情况权重占比20%,树立清晰明确的政策绩效导向。同时,设立包括成本系数、奖惩系数、进步激励系数在内的绩效调整系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竞争性项目拨款”则根据不同层次水平高校改革发展建设需要,让不同层次的高校分类在各自的层次竞争发展,分类设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方向的竞争性项目。

    “以山东交通学院为例,该校在分类管理中归属‘本科高校’类别,其办学规模、办学层次与‘博士高校’‘硕士高校’相比并无优势,但该校坚持以培养综合交通人才为办学特色,是山东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积极建设具有鲜明交通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富有成效,今年的财政预算拨款就增加了13%。”荆戈说。

    倒逼高校加快改革步伐,激发竞争活力和内生动力

    通过改革高校预算拨款机制,实现基础、绩效和竞争性拨款“3个三分之一”的资金配置,山东统筹协调高校发展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关系,倒逼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加快改革速度,提高质量、办出特色。

    “实施预算绩效评价与评价结果反馈运用,注重绩效引导与竞争分配,实现预算管理由‘投入型’向‘结果型’转变,有利于充分发挥有限教育经费的杠杆作用和财政资金配置效益,从源头上解决了高校发展战略模糊、绩效理念缺乏、绩效评价机制欠缺、实施绩效评价勇气不足,以及重投入、轻产出的问题,引导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深化综合改革、聚焦内涵发展、突出办学特色。”山东财经大学财务处处长、正高级会计师岳德军说。

    济南大学在相关政策出台后,第一时间按照“外部开源+内部增效”的思路,及时调整预算分配、人事管理及服务社会相关制度,出台办法创建“政府出政策+企业出资金+学校出编制”的人才引育共享新格局,围绕精准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和“八大发展战略”,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助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以产出换投入,以绩效评优劣,促进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青岛大学则迅速调整招生规模和学科专业机构,招生专业由100多个调整到稳定在80个左右,并减少本科生招生数量,增加研究生招生数量,打破专业界限和壁垒,实现本科生与研究生贯通培养。同时,加大学科建设投入,全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充分发挥优势主动对接山东省“八大战略”和青岛市“十五大攻势”,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此外,山东还鼓励高校完善多元筹资机制,积极争取更多社会资源办学。仅通过学校基金会接受的社会捐赠一项,山东40所本科高校,就从2018年的7900万元增加到了今年的2.5亿元。

    “改革完善省属本科高校预算拨款制度和高等教育资金分配方式,既与新《预算法》强化绩效预算管理高度契合,也是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改进高等学校评价的切实举措,有效引导高校由量的扩张向质的优化转型,激发了高校竞争活力,促进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邓云锋表示。

 要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