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小”市办成了“大”教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2-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福建省三明市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2019年,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01.56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68.41亿元,总体位于福建省中下游。作为山区地级市和老区苏区,三明市并没有最优质的硬件条件,更没有最优质的生源和师资条件。然而,近年来三明市的基础教育质量持续走在全省前列。2019年,成为全省唯一一个义务教育阶段“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的设区市;2020年7月被教育部遴选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山区小市办成了“大”教育,走出了富有山区特色的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领导

    山区教育资源少、底子薄。三明市基础教育近年来取得的改革发展成就,正是在党政领导多次强调“教育是重大的政治、经济、民生问题”“要像抓经济一样抓教育工作”的思路下取得的。三明市推动市、县两级成立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负责教育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整体发展。

    财政部门在经济下行、财力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优先保障和满足教育需求,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年增长远高于当地财政收入增幅。发改部门切实把教育项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2016年以来,争取省级以上项目资金9.86亿元,实施教育补短板项目374个。

    三明市委、市政府按照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工资的法定要求,建立基础教育“1+4”正向激励机制,即在《关于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的激励机制要求下,提出《三明市中小学班主任考评奖励办法》《三明市直属中小学名师名校长考评奖励办法》《三明市直属学校教师超工作量考评办法》和《三明市直属学校教学绩效奖励考评办法》等配套文件。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全市共追加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1.71亿元。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学理念的引领

    三明市虽然地处山区,但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对教育发展的理念却并不闭塞,并没有“唯分数”“唯升学”,要求学校不仅要培养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还要有跑得快的学生、唱得好的学生、画得美的学生。

    紧扣三明文化,创新德育抓手。出台《关于整体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成立全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一体化协同中心。组织编写《三明红色文化读本》,2019年以来,开展红色故事宣讲1.5万场次。

    开发特色项目,增强学生体质。出台《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实施方案》,抓好“体育艺术2+1项目”和阳光体育活动。针对山区学校运动场地普遍狭小的现状,创设了多种形式的集体舞、自编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打造校园文化,增强美育熏陶。以“正向化、科学化、知识化、艺术化、生活化”为主要内容建设校园文化,让学生在校园的一角一落都能受到美的熏陶。出台《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实施方案》,为全部农村中小学配备钢琴、美术投影等,帮助每位学生学会一两项艺术技能。

    依托生态优势,补齐劳动短板。依托山区农林环境,开设农业种植、林木考察等13个市县级劳动教育项目,做到一县一基地、一校一场所。把劳动教育与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形成覆盖基础教育全学段的育人体系。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创新

    提升学前教育质量,优化布局结构,扩大普惠资源。三明市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按照城镇服务人口一万人、农村服务人口3000至6000人设置一所幼儿园的原则,进行布局规划。修订完善了《三明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管理及政府购买服务实施办法》,全市普惠性幼儿园增至531所,普惠率90.57%。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保教质量。结合山区特点,三明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走教试点,共设立试点县5个,支教点210个,招募志愿者367人,同时选派乡镇中心园骨干教师每周深入支教点走教,较好地解决了偏远乡村幼儿就近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目前在支教点受益幼儿达2468人。

    优化管理模式,实现资源共享。2017年起,三明市在市区先行试点基础教育“总校制”改革。全市已组建58所总校制学校,实现全市各县(市、区)和基础教育各学段“两个全覆盖”。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展,有效缓解了“跨片择校热”现象。

    (作者单位系教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