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握创新之笔 创造人才红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2-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20年10月,对于江苏省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来说,无疑是一个交汇着欣喜与豪情的时刻,学校喜报传来,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第五届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成果认定结果公布,由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江苏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平台支撑,产教融合,创新和扩大生物制药人才的教育服务多样化供给》教学成果获特等奖,得到行业较高评价。

    成绩背后,是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懈追求。

    自建校以来,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品质和蓬勃朝气。面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人才需求的转变,学校主动作为,紧紧围绕自身专业优势,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精准对接新时代生物制药行业创新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组建校企联合工作团队,创新特色鲜明的“平台支撑、多元协同、精准聚焦、产教融合、国际拓展”育人模式,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生物制药行业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其背后所蕴藏的创新思想和开拓实践,给人以生动启迪,更为新时代中国特色高职院校树立了典范。

    坚持问题导向——

    直面问题是教学成果的逻辑起点

    问题是科学的起始点,也是教育成果的出发点,该项成果针对的问题明确,主要针对我国生物制药行业结构性调整和供给侧改革中的难点问题,例如:生物制药行业职业教育供给侧产品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企业等用人单位参与职业教育的体制和机制还不健全、深度政行校企合作程度不够等,聚焦生物制药行业人才培养服务单一等问题,采用多学科融合人才、跨平台整合资源,积极与地方政行企协同发展,扩大有效多元供给,探索教育服务多样化供给途径,为行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坚持目标导向——

    精准施策是教学成果的路径选择

    发现问题,就一个个破解问题,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学校科学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各项工作落小落细落到实处。

    ——多元协同,教学成果的多样化途径

    供给侧改革既是经济社会转型之需,也是职教改革之路。按照资源供给理论及其在生物医药高职教育领域的特点,采用多样化协同工作的机制,推动教育服务多样化。

    学校依托国家级别专业教学资源库、省级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课程,构建面向全社会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依托国家级别和省级实训中心、省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国家级别“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等,构建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依托国家大学科创园、国家生化中心和省级工程研发中心,打造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果孵化、技术对接为一体的创新创业平台。以省级以上平台为支撑,与地方政府部门、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实现政行校企深度融合。将科技创新理念、科技成果、行业技术与人才培养相融合,践行教育服务融合化;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根据不同的教育及培训需求,进行“模块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及培训方式,满足中高职技能大赛参赛学生、对口单招、社会招生生源、退役士官、企业职工、政府部门从业人员、兄弟院校教师等不同教学及培训项目,践行教育服务结构化;对接国际先进标准,积极参与制定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教学标准、考核标准并编写标准化教材,完成标准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践行教育服务标准化;建立面向兄弟院校师生、企业职工培训的多类型网络开放教育资源,践行教育服务信息化;通过开发江苏省留学生精品课程、专业招生留学生、国际交换生以及为国际企业订单培养员工等形式践行教育服务国际化。多年的教学实践效果证明,通过多学科融合、多平台支撑,可有效创新和扩大生物制药人才的教育服务多样化供给。

    ——精准聚焦,教育成果的精准化举措

    学科融合,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供给。依托生物、医药、环保、检测等多学科交叉,分工合作,以国家、省、校级教学科研平台为支撑,整合构建人才、平台多种教学资源,形成生物环保一体化、全方位发展的师资、平台格局,为创新型、综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保障;以“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四结合方式,深入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成立跨学科团队,组成多学科导师组,深入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针对共性问题开展讲座,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系统设计,强化实践型教学体系的供给。按照专业覆盖面的宽度、技术技能的深度和高度等维度要求,整体设计和建设教学工厂;对接岗位、能力,整体构建四层递进能力训练体系。通过技能训练项目化、考核评价绩效化、运行管理企业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了远程培训系统。解决了实践实训条件不足的问题,强化了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供给,践行了教育服务标准化、信息化。

    机制创新,提升创新型创业精神的供给。以企业在学校开设订单班、大学生联合培养、教师到企业担任访问工程师等形式,校企之间互兼互聘,实现校企之间深度融合。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创业教育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实践教学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组建旭东创新实验班,实行导师制,培养德技并修、知行合一、具有大国工匠精神、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打造行业高端人才培养高地。

    产教融合,保障科技型社会服务的供给。积极为政府部门、企业提供教育教学服务,承办了2019年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工业分析检验赛项技能大赛,承担了2008—2019年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工业分析检验技能竞赛的组织工作。自2008年至今,在江苏省普通高中对口单招化工联考委指导下,圆满完成了对口单招化工专业技能考试组织工作。深化订单式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依托“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治理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致力于VOCs治理及关键装备的研发与成果转化,推动了江苏省VOCs治理领域的快速发展,辐射石油化工、制药、印染、喷涂、加工制造等行业。同时,中心积极服务于江苏省重点行业和化学工业园区企业VOCs综合整治,积极承担省内外VOCs监测和治理领域人员的培训工作,年培训1500—2000人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配合“走出去”企业面向当地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吸收沿线国家学生留学,为沿线国家培养急需的VOCs治理技术技能人才。

    内培外引,提高国际型人才教育的供给。借鉴国际上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改革课程教学活动,承担江苏省教改课题“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生物制药专业《酶制剂技术》技能培训包开发建设研究”,主持江苏省来华教育研究课题“来华留学教育提质增效发展路径研究”,开展江苏高校省级外国留学生英文授课精品课程“基础化学(General Chemistry)”“分析技术(AnalyticalTechniques)”的研究和建设工作。通过国内外学生相互交流访问、互派留学,逐步形成了“国内学生走出去,先进技术带回来;国外学生走进来,中国声音传出去”的良性交流格局。

    一项项改革创新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产生共振叠加的实际效果,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迸发出澎湃活力。

    坚持效果导向——

    特色鲜明是教学成果的喜人成效

    ——实现多科融合型人才培养

    坚持平台支撑,依托省级、校级教学科研平台,针对生物医药行业对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人才的需求,整合生物、医药、环保、检测等学科师资、科研和平台资源,从制药行业原材料分析、生产工艺操作、产品质量控制、环保安全等岗位,多角度培养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要的“懂工艺、重环保、具有责任关怀理念”的综合型、创新型人才,形成了生物环保、职业健康与安全立体化、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做合一,完善企业化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校政企资源重组,企业和学校教师互兼互聘,充分发挥企业生产装置和学校实训装置的教学和研发功能,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利用。按照生物制药行业关键岗位要求,以人为本,从技术维、技能维、素养维三个维度,构建了校内的项目化实训室、综合化实训中心、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的顶岗实习基地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探索创新创业型育人模式

    积极促进创新创业、实习实训相结合的“双实双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科技创新成果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提升创新意识、创业能力,成功将科技创新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药物制剂创新创业实训周、药物化学创新实训周、药物分离纯化创新创业实训周”等教学环节,将科技团队的创新成果和创新思维融入各教学环节,将创新理念和思维传递给学生,使之受益终身。创立了生化社团、寸草环协等全国有影响力的社团组织,开展了科普宣传、环教活动、环保调查、生态调查等一系列的社会服务活动,以科技兴趣小组、大学生创新团队和挑战杯等方式参与科研课题,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

    ——塑造爱岗敬业型工匠精神

    秉承中国重工业之父、“中国工业四个人不能忘记”之一的范旭东“爱国、科学与实业”等“四大信条”产业文化,转化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依托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磨炼意志、砥砺品质;另一方面将匠心的培育根植于具体的实践工作岗位与课程技能操作中,建立了“工学交替、教学合一、育赛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以赛代练,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工匠精神,实现了理念认同、行为服从、实践与创新协同发展的培养目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