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点:传统阅读方法的传承与创新
评点作为一种书面的,依附诗、文等文学作品,运用圈、点等符号,标注出富有特色的字、词、句,并对其进行评论与赏析的文学批评形式,是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特色的读书方法。方式灵活多样,可以眉批、旁批、夹批、总批等。评点可以上溯至先秦,发展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发展到当代,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与喜爱。
如何把这种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读书方法引入到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叶圣陶先生给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议:“指点文章的脉络,揭示作者的用心,旧时有所谓‘评点一派’做得好的,对于读者很有帮助。今时语文教师若能继承这个传统运用在教学过程之中,要言不烦,启发几句,让学生自己去体会领略,自必使学生大有受益。”叶老的真知灼见,启示我们在语文新课标背景下,日常阅读教学要尝试组织开展“评点”活动,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切实提高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中,要“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学会“通读全书,勾画圈点”,“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学习任务群中,明确指出“学习运用评点方法,记录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不断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再如“读书笔记”“阅读感受”“作品评论”和“自己的见解”等词语在学习任务群中频繁出现,这些可以看作评点的“另类”表述,说明了评点不但没有落伍,反而成为阅读教学的“新宠”。
我们引导学生学习评点读书法时,可以先从四大名著评点本入手,向学生推荐阅读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毛宗岗评点的《三国演义》、李卓吾评点的《西游记》。指导学生阅读这些评点本,一方面可以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领悟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可以模仿学习评点方法,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深入解读文本,自主、个性地建构文本意义,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写下自己的感受与心得。熟悉评点读书法后,把这种阅读方法迁移到阅读其他著作,从而转化成自我的审美创造能力。
语文课标中有“评点”,语文教材中也有“评点”。在现行的不同版本的初、高中语文教材中都编排了一些评点课文和评点知识,供学生阅读学习。如,在苏教版初中教材中,每一册中都编排了评点课文,设置“感悟·品味·欣赏”对话栏目;在统编人教版初中6册语文教材中,涉及评点的课文约35篇(首),并在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中还较系统地推介了“圈点与批注”读书方法。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如,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版“阅读·写作(必修一)”中,有《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文中既有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等人的评点,又有编者的旁批,极大地丰富了学生阅读的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教学建议要求“学生自行研读文中的点评”,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高一学生的阅读能力还不能充分地理解文学评论大家独特的阅读见解与技法,还需要教师参与到阅读当中,指导学生阅读。通过这些评点,帮助学生揣摩文中思想内容,理解小说人物林冲的精神风貌同时,并进一步体会到小说评点的好处——三言两语就能记写自己对小说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鼓励学生在阅读中随时写下心得,包括对古人、编者评点的不同见解,然后将评点与同学们一起交流,逐步掌握这种读书方法。
张志公先生曾极力推崇把评点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他说:“过去的一些文章,选本叫作‘评点’本,那个‘点’有两个意思。除了指在文句的旁边点点圈圈而外,还指在最关键的地方说上一句乃至三个字、两个字,有时就是一个字:‘妙’。这一个字就引起读者的注意:‘妙在何处?’于是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噢,果然很妙!’……我觉得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值得提倡提倡,而过去我们对它比较忽视,谈得比较少,所以今天着重强调一下。”张志公先生特别提醒教师少分析一点儿,多给学生一些自主圈点评注、品尝琢磨的机会,以“读”促“思”,以“思”促“评”,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表达的空间里“摇头晃脑”。
根据新课标的学习要求,每学期要求学生在推荐书目中选两三本书,开展主题式、专题式、比较式等形式多样的阅读评点,并适时交流、指导,把过去单篇、单本分散阅读,纳入语文课程体系中,作课程化的评点阅读。可以单篇精读详评、专题阅读评点,也可以多部作品(《边城》《围城》《城南旧事》《果园城记》)融合阅读、比较阅读,还可以开展项目研究,如汇评金庸武侠小说中“侠义”精神。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推进传统阅读教学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开展阅读评点,应基于学习任务群的专题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研讨交流活动,展示与交流阅读评点成果。开展整本书《边城》阅读时,依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层次,指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小说的“人性美”,每组选择一个人物作为评点角度,从人物的语言、肖像、动作、心理及人物的生活环境等各个方面与文本展开对话。在课内,适时组织各小组集中进行专题研读,整合评点,碰撞交流,提升对小说《边城》“人性美”的认识。
评点不能“点”到为止,还需要再读再评,进一步吸收、整合和重构评点,而获取新的启示与思考。它不以“正确答案”来评价,而以阅读主体的思维品质提升来衡量。评点整本书《乡土中国》时,学生对于上世纪40年代社会生活的隔膜,思考问题不到位,评点较粗浅,甚至还有些偏颇。通过适时指导,引入时事背景,引导学生反复探讨,对其评点进行二次或三次修正、重构、再提升,对作品的批评及批评之再批评,常读常新,从而加深了对“乡土”的理解。
“通作者之意,开览者之心。”把传统且仍然有生命力的评点教学方法自觉运用到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学习实践中,不断地革新和优化阅读教学过程,使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