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主体德育 助力学生成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2-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武汉市新洲区第一中学创建于1949年,是湖北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湖北省示范性高中、武汉市12所领航高中(试点)之一。学校秉承“博大、方正、尚美、创新”的校训,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校园文化积淀与现代教育思想相融合,确立“自主创新、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创立了“自主—创新”的教育模式,努力使学生成为理想远大、基础深厚、知情意行合一的能适应未来、挑战未来、创造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先后获得国家语言文字示范校、湖北省示范家长学校、湖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武汉市文明单位、武汉市普通高中课改先进学校、武汉市有效德育建设工程先进单位、“中学生涯教育名校联盟”副理事长单位等40余项市级以上荣誉,被清华大学、中科大、华科大等20多所重点高校授予“优质生源基地”称号,连续多年高考主要指标方面位居武汉市前列。

    多年来,学校在努力实践、完善“自主—创新”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全面实施主体性德育,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激励学生的自主养成,自我教育。在落实教育抓手上,突出学科核心素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课程体系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

    学校以人的发展为理念,重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适应不同年级和学生个体差异的课程结构。

    课程规划:以人为本

    按照开放性、灵活性、主体性、自主性的原则对课程进行二次规划重组,形成了基础课程、特色课程、拓展课程、综合课程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先后开发了“二十四节气与诗词”“格律诗写作”“风景写生与人物素描”等17门以科技、人文、艺术为主体的特色课程,以“微积分初步”“物理奥赛习题精讲”等6门大学先修课程和理科学科竞赛课程为主体的拓展课程,以校内苗圃花卉种植和职业生活体验等16门社会实践和生涯规划为主体的综合课程。四大板块分类推进、相互渗透,立足培养学生的基础性能力、创造性能力和发展性能力。

    课程体系有明确的愿景、具体的实施策略和有力的保障机制。显著的特点是突出本校鲜明的个性,在教育性、科学性和发展性方面具有独特的品质。在实施过程中,以校本课程和创新教育活动为载体,提炼、整合、优化原有的几种校本课程和系列教育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学习的主角,努力成为更优秀的自己,为幸福美好的人生奠基。

    为保证课程能按谋划实施,学校设立课改专项基金,配置课改所需要的设施设备经费,提供教师培训所需的经费,加大课改奖励基金及课题专项基金等资金保障。信息中心及时提供课改所需要的相关资料,完善教学资源库,建立网络资源保障机制。通过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完善的课程方案建设,为教师教育教学和研究能力的提升提供研修保障。

    学校充分挖掘学科优势,培育优势特色学科,打造品牌学科,以品牌学科驱动学校优势学科群建设。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接入“中美‘双师’云课堂”,与新西兰米德尔顿格里奇学校合作办学,与美国缅因州米利诺基校区签订了《友好学校合作战略协议》,引进两国优质英语、数学、物理、化学课程资源。学校获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快速阅读实验基地,语文组和数学组先后被评为武汉市优秀学科备课组和武汉市普通高级中学数学学科基地。

    课程开发:以质为重

    在国家课程校本化方面,积极开发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专题化、系列化、模块化校本课程体系,围绕新高考科目组合,开发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模块。

    强化课程管理。学校加大综合实践活动力度,完善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如新洲一中苗圃花卉栽培、多彩四季摄影展。开发建立了5个实践活动基地——旧街敬老院、学生餐厅、学生公寓、校内苗圃花卉种植基地、涨渡湖校办农场。开发满足学生不同兴趣爱好的选修课程,真正体现学校教育教学的特色。先后开发出了情感价值观培养类、知识拓展类、技巧技能类、学术研究类等四大类二十多门深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程。

    优化师资力量。搭建骨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将骨干教师送上个人发展的快车道。大力开展“文昌杯”“红岭杯”教学竞赛活动,切实锤炼师能,通过开展“名师工程”“青蓝工程”和推进名师工作室、功勋班主任工作室、班主任工作研究会、骨干教师研讨班、青年教师研讨班等形式,在全校开展骨干教师、首席教师、新秀教师培养活动;通过与上海圆创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翻转课堂”“生涯规划”“教研论坛”等活动,并先后选派十余批教师赴华师一附中、龙泉中学、海门中学和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学习新课程改革具体做法和尖子生培养经验;实施专家引领导航、学术研讨促动、外派研读进修、校本发展培训策略,培养骨干教师队伍,让他们在学科前沿中占领制高点,近年来3人被评为省特级教师,12人被评为市“百优”班主任”,19人被评为市学科带头人,26人被评为市优青,63人被评为区学带,形成一支师德高、业务精、年龄结构合理、学科分布均匀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主体德育以和为基聚焦终身发展

    新洲一中始终着眼于“道德高尚,素质全面,特长鲜明,思想活跃,身心健康”的现代公民培养,坚持主体德育模式,不断推进“七大德育实践系列”活动,全面落实德育“六五”工程,努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德育“六五”工程从目的、任务、路径、方法、过程、目标六大方面五个方向着力。德育目的,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五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集体观和人才观。德育任务,着力培养提高学生的“五种能力”——自我教育、自主选择、自主管理、自主养成的能力,逆境求进、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新环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明辨是非的道德评价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思想侵蚀的道德实践能力。德育路径,重点推进“五大举措”——常规德育活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实践,学生社团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育人。德育方法,不断优化“五个结合”——科学精神熏陶与道德品质培养的结合,德、智、体、美、劳间的结合,理论创新与实践升华的结合,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的结合,校内德育场地与校外德育基地建设的结合。德育过程,卓有成效地抓实抓活“五育人”——教育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和实践育人。德育目标,努力达成“五自”目标——学习上自主,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生活上自立,主动养成、自理向上;思想上自省,主动反思、清醒理性;行为上自律,主动反省、自我约束;交往中自强,主动合作、共同成长。

    落实主体为主,实施主体德育

    学校以学生自主需要为立足点,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让他们自觉意识、主动感悟,内化于心、外显于行,促成自主实践。

    主体为主自我管理。新洲一中注意从入校军训和起始年级抓起,集成特色军训、校园生活及学习指导、礼仪教育等校本特色入学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互帮、互学、互评、互补、互促的“五互”活动,着力培养其自觉、自理、自善、自律、自强的“五自”精神。学校的学生自主管理制度,已历十二载,设置学生会及下属的纪律仲裁委员会、卫生管理委员会、学生权益委员会、生活管理委员会等四个机构,学生自行设计自主管理方案,自由组织自主管理团队;普遍实行学生干部、校广播台编辑播音人员、校刊《蒲公英》采编人员公开竞选竞聘制度,学生自我尝试,自主抉择,独立担当。每年“三月春风募捐”近10万元善款,一分一厘都是由学生自主筹划、自主募捐;每年5月“科技·人文·艺术节”近40个项目一班一品,尽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组织、自主参与和自主评价。

    科学实践确保效果。首先统筹规划,倡导自主实践,落实校级、年级、班级活动三个层级活动。重点突破校级活动学生主体难点,如升旗致辞仪式、5月“科技·人文·艺术节”、“一二·九”合唱,春季“三大球”联赛、秋季田径运动会等,给予学生充分的成长空间。其次是明晰目标,激励自主实践,协调校内常规活动与校外特色活动两大系统。重点突破校外活动学生主体难点,如瞻仰烈士陵园、参观人文博物馆、假期社会实践调查、慰问“孤老贫苦”、社会志愿服务等。再其次是开放空间,促成自主实践,创新道德实践多样化路径。重点突破学校管理过程学生主体难点,如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校徽校歌创作和校园文化建设,设立学生校长助理参与学校决策、咨询、检查、评估、反馈、整改等过程,强化学生的能动参与。

    学校积极引导学生增强自身主体意识,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公共服务,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民主管理和改革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管理中学习选择、在机遇中学会体验、在困难中学懂克服、在问题中学好创新,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注重过程生成,强化实践落实

    学校让学生去探索、体验,让他们通过亲身经历明是非、懂道理,使道德认知付诸道德践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