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脱贫攻坚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云南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科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把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担当强农兴农时代责任,坚持和传承“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育人理念,依托云南农业生物多样性资源禀赋,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回应边疆民族群众现实期盼、服务脱贫攻坚事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助力脱贫攻坚中取得明显成效。
坚持育人与育才相统一
贯彻“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育人理念
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云南农业大学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四为”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同步提升学生政治素质和专业素养为目标,不断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努力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时代新人。
学校注重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大地”。
依托课堂教学主阵地,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以国家重大事件为主题,打造“点赞祖国”思想政治理论通识课;依托“青年讲师团”开设思政微课,在学习强国平台推出“在历史中看见——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抗疫中显示的中国制度优势”等系列课程;依托党的创新理论大学生宣讲团,在师生中宣讲扶贫和脱贫攻坚故事,以独特视角、青年话语通过故事讲道理,通过道理讲价值,通过价值讲认同,通过认同树情怀。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操,引导学生熟悉祖国“大地”。
依托中国工程院在学校设立的院士专家扶贫工作站资源,举办“未来农业与大学创新”院士论坛,罗锡文、陈剑平等一大批院士走进学校,给学生讲授农业发展前沿知识、科技扶贫前沿动态等。从2016年起定期举办“红土地大讲堂”,邀请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大家、企业精英、社会知名人士到校开讲,内容涉及科技、文化、艺术、人生、社会、历史等多个主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情操和价值品位。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农民情结,引导学生奉献祖国“大地”。
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都需要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新型人才。云南农业大学的生源70%来自农村,其中超过28%的学生是来自边疆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了解城乡的差距、了解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云南农业大学通过学习传承“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时代楷模朱有勇精神,引导学生感恩家乡、服务家乡、奉献家乡。今年4月,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帮助解决扶贫农畜牧产品滞销问题,学校开展了“在线实践、直播家乡、助力扶贫”活动,组织动员全校师生走进田间地头,通过互联网直播技术,用所学知识助力脱贫攻坚和复工复产。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构建“教师团队下乡、教学平台下沉、教学课堂下地”的特色教学体系
学校认真贯彻《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精神和《成都宣言》《安吉共识》等有关要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围绕服务脱贫攻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构建了“2/4理论原理+1/4实战实训+1/4推广应用”的教学模式,探索了教师团队、教学平台、教学过程、教学课堂前置第一线的教学路径,组建了由院士专家、教授博士组成的扶贫教师团队,有效形成“教师团队下乡、教学平台下沉、教学课堂下地”的特色教学体系。
精心遴选教师团队下乡,在扶贫实践中应用理论、检验理论。
在扶贫实践中聚焦南华县、澜沧县等“八县一乡”的产业发展短板,实施“围绕一个产业,遴选一名专家,带领一个团队,服务一个合作社,推广一项科研成果,带动一批农民脱贫致富”的“六个一”产业培育行动计划。组建遴选了林下中药材种植、蔬菜种植、养殖等多个专业化科技扶贫技术团队,每年组织数千人次的专家教授下乡,开展科技扶贫和教育培训,既把发表在论文上的创新理论应用到扶贫实践中,也在扶贫实践中书写新的论文,在基层一线检验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精心策划教学平台下沉,在扶贫实践中搭建平台、拓展平台。
结合云南省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以及做强茶叶、花卉、蔬菜、水果、中药材等重点产业的部署,把科技教育扶贫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耦合,在澜沧县竹塘乡蒿子坝村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在宾川县、屏边县等地建立了科技小院,在姚安县、会泽县等地建立了教学科研示范基地,这些平台和基地在助力当地脱贫攻坚工作的同时,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精心组织教学课堂下地,在扶贫实践中传授知识、增长见识。
把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着眼于攻克农业生产、生活中的技术难题,让师生在田间地头学习实践。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以开发扶贫特色产业为导向,设立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围绕林下经济、冬季农业开发、生境资源利用等产业项目,指导学生深入研究,在开发创新中完成学术论文、技术专利和技术标准,形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学生跟随教师团队,通过参与式、体验式教学,有效掌握了林下有机三七种植技术、冬季马铃薯优质高产种植技术、区块链和大数据运用技术等创新技术,增长了学识见识。近年来,共培养1200多名不同学历层次的应用型高素质创新人才,得到了农民群众、产业企业及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坚持当前与长远相衔接
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层科技人才
当前,脱贫攻坚任务即将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是支撑。云南农业大学立足自身办学定位,教育教学在服务脱贫攻坚的同时,一体衔接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下大力气为农村基层输送一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科技人才。
加大力度培养和输送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
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辅导,合理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加强基层就业市场建设,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与10多个州(市)及基层就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挖掘基层就业岗位。2016—2020年,学校共培养全日制毕业生32763人,其中每年都有数百名毕业生通过基层就业项目到基层建功立业,每年有60%以上的毕业生到与基层联系紧密的民营企业就业。
加大力度培训和提升基层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
大力培训和提升基层农技人才。通过云南省依托学校创办的云南农村干部学院教学资源,进校培训和“送教下乡”相结合,每年为县乡培训5000多名基层管理和技术人才;通过承接农业农村部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等渠道,近年分专题集中培训基层技术人员6400多人;通过开设基层人才对口培养计划研修班,采取“导师+助手”“理论+实践”“科研+项目”等形式高质量培养专业人才。
加大力度培训和扶持本地致富带头人。
在朱有勇院士团队的科学策划和设计下,充分发挥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优势,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免费开办“院士专家技能培训班”,针对边疆民族地区缺技术、缺人才的难题,组织院士专家团队面对面、“手把手”将农业生产技能传授给广大贫困群众。先后开设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冬早蔬菜、茶叶、林木、畜禽养殖、电子商务等24个技能班,培训了1500多名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他们不仅自己脱贫致富,还把技术教给身边群众,带动大家共同致富。通过扶智扶志,有效增强了贫困群众致富的技能和信心。
立足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云南农业大学将继续秉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聚焦国家及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把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担当强农兴农时代责任,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吴伯志 唐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