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有活力,教育才有高质量
增强学校办学活力,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标志之一。在12月11日举办的以“聚焦基础教育,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20年首都教育论坛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俞伟跃将这个问题作为未来全面落实好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指出要激发活力,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着力解决“管得过多”的问题;增强学校内生动力,着力解决“缺乏动力”的问题;提升办学支撑能力,着力解决“保障不够”的问题;完善监管机制,着力解决“管理不善”的问题。北京开放大学校长褚宏启也提出,在加快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管理要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变。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已经从“有学上”阶段进入“上好学”阶段,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一方面,基础教育已较好完成普及的历史性任务,可以将更多的财力、精力和智慧用于内涵式发展。另一方面,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新要求,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基础教育需求更加迫切。对此,与会专家与校长就“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体系如何建设”进行了探讨。
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孟繁华认为,未来基础教育发展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构建公平有质量、有活力的教育体系;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三是迎接人工智能时代对教育发展的挑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于发友给出的“高质量基础教育”建议是:落实中央要求、满足人民需要、促进人的发展、有保障条件。
国家督学、北京正泽学校校长李烈的理解是,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应是由原来相对片面或者粗放地追求一些量化数据的状态,转变提升为对人的细致关怀、对个性的精细的关注,还有对人性、对规律的特别尊重,最终落实到培养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兼而有之的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沈杰认为,高质量基础教育的逻辑起点,是落实到人的高质量高素质发展,核心就是为每名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成长的教育。“高质量”的本质,应该是起点的有教无类、过程的因材施教、结果的人尽其才。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是育人模式改革,作为一线校长,李烈有切身感受。她表示,就基层来讲,特别强调“落地”,最重要的一是课程,二是教师。在教师队伍整体提升方面有几个维度:第一是真正体现对教师的人性和教师所承担教育工作的尊重;第二是校长自身需要有一定的定力,不能向当今社会上浮躁、功利、短期效应的东西妥协,更不能做出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第三是注重发展性评价,不要让教师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完成统一规定的、量化的任务上,这种发展性评价才体现高质量发展中对人性、对规律的尊重。
谈到高质量发展的难点,李烈感受最强烈的,就是在实现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的结合时,如何突破现有的评价体系。比如在课程建设中,如何做到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还能尊重每个孩子的天赋和特点?操作起来要排除的干扰因素非常之多。
尽管当前基础教育领域仍然存在不少难点,但在此次论坛上,一些学校通过创新机制、转变模式增加自身活力的实践,也让大家眼前一亮。
沈杰介绍,她所在的学校专门增加了一个强调“六个转向”的横向管理模式:一是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二是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和素养本位;三是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四是从单科学习转向多学科融合的学习;五是从输入为本转向输出为本;六是从标准答案的学习转向寻找问题的学习。
于海龙所在的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小学,是一所乡村学校,并不盲目追求“高大上”,而是先做眼前能改变的:比如将学校会议室改造成食堂,大大改善了学生的就餐环境;设计和开展了很多学生活动,比如“校长有约”“大师进校园”等,让学生们与外界各行各业的专家直接进行对话,帮助师生建立自信心,燃起对生活和教育的热爱。结合乡村学校特点,学校开设了爬树课、种植课、养殖课等,使乡土资源的教育功能和教育意义得到最大发挥……如此,一所乡村小学校正成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活跃的神经末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