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学,何必教?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2-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势不可挡的学习——释放学生潜能的7个基本要素》
[美]道格拉斯·费希尔 [美]南希·弗雷 著
龚朝红 译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如今,是教育最好的时代——名师辈出,论坛迭起,也是教育最坏的时代——如果教育的重心只是名师不可复制的风格、论坛热闹前沿的理论,而不去深究教学究竟该怎样促进学生学习这个核心问题所在的话。《势不可挡的学习——释放学生潜能的7个基本要素》出版不久,我再三读之:以理论读,传道;以方法读,授业;以困惑读,解惑。如果需要推荐一本适合所有学科、所有学段教师的通行读本,舍它其谁呢?

    教学的地基是系统思考

    我们已经习惯以线性方式思考教学,本书则开宗明义:对世界的看法从机械变成了网络,教学需要系统思考,而系统思考是一种能力,拥有这种能力,我们能看到完整的格局,能观察到系统内各个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的,能识别出新兴的模式,并采取行动,强化其内在的结构关系。书中举例说明:一个国际象棋高手知道,棋盘上那32颗棋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牵制的一张网。成功的棋手就像乐队的指挥那样,能将这些不同个性的棋子调和成一曲和谐的乐章。如果说教学是棋局,其中核心的棋子有7颗:设计、展开、巩固、评价、调整、管理、领导。下面以具体案例回应这几个核心词——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语文要素是“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在对整个单元进行课程设计时,老师首先要思考清楚三个问题:什么是观察?怎样观察?为什么要观察?再调查研究三年级学生对“观察”这个概念的认知水平究竟在哪里,是不是简单认为“观察就是看”?如果学生对观察认知起点在这里,通过本单元课程学习需要拓展观察哪些方面的认知,比如:观察不仅是看,而是用五官联通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观察还是时间的朋友。确定课程目标之后,继续考察教材提供的资源哪些能支撑课程目标,哪些课程目标没有保障学习效果的学习资源?比如观察常用途径是看、听、闻、尝、摸,教材所提供的《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侧重于“看”,《我爱故乡的杨梅》增加了“尝”这一视角。如果要感知“听”这个观察途径,关联“动物”这条线索,可以补充丰子恺的《鹅》。这是从语文要素、学生学情、学习资源等角度出发,对“观察”这个要素做系统思考之后初步的课程设计,同一篇互不相连的教学设计有本质的不同。

    在展开这个单元课程学习时,学习活动不能停留于读通、读顺作为课程资源的各类文本,而是利用文本所提示的观察途径和观察方法,实地去观察。比如《金色的草地》涉及很重要的观察方法——持续观察:早起钓鱼,才知道草地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的时候草地变成金色;傍晚再去看,又变成绿色了;走近蒲公英仔细观察,才发现它的花瓣可以像手掌一样张开、合拢。对应单元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就可以让学生聚焦校园某一地点比如操场,在不同时间点去持续观察。这样所得的实地经验和文本内容互相印证,学生获得的不仅是一篇篇鲜活的习作,还习得实用的观察方法。这样展开的学习因为具有延展性因而是有用和有效的。

    以上案例所列举的是系统思考学习前五个部分。关于系统中另外两个要素——学习的管理和领导,又该怎样理解和实施呢?

    教学的前提是关系

    其实关系是一切事情的前提,教学只是“事情”这个大系统里的子系统,遵循同样的叠加原则:关系、交流、应对、可持续性。而这四个原则,与七大基本要素中的“学习的管理和学习的领导”关系尤为密切。如果说“教与学”是教学中看得见的存在和力量,那么“系列关系”则是看不见的力量,是教学核心的后台,持久发挥作用、产生影响。下面以教学叙事来解说以上几个核心概念——

    《操场的一天》大部分学生初稿完成,小艾同学却交了一本空白的本子。午间我让小艾跟我去办公室补,和她一起回顾三次观察的过程,以她回忆为主,不清晰的地方我帮着补充。30分钟左右,她完稿,我给她面批。发现她空间关系依然混乱,但这时孩子已很疲惫,如果让她重写,很可能事与愿违,但思路问题是习作的关键问题,轻易放过也是不可取的。我让她用标序号的方式对第一段描写重新排序,这样既不用重写,空间关系又理清楚了。

    回到教室,不爱说话的小艾塞给我一张画,我打开一看,头皮掠过一阵战栗——前天午餐时她没有及时去食堂,其他学生告诉我她留在教室画思维导图。当时我并没有在意,现在看到这幅作品,才知道孩子真的是在自主学习,自我进行学习领导——思维导图中对《金色的草地》内容和结构表述准确、形象,布局合理,甚至比老师课堂概括更为简洁和形象。那为什么前天她不交给我呢?因为误会,前天我并没有追问她思维导图的事,对性格内向的孩子而言,如果她直觉到老师不以为然,是不会主动表现自己的。现在为什么又拿出来呢?因为在她没有完成习作初稿的情况下,老师依旧是温和、包容,甚至带有鼓励。孩子的触觉就像含羞草,一点儿忽视就收拢,一点儿阳光就打开。她递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午间的全心投入,还有对老师的信任。我慎重而隆重地将这幅作品贴到公告栏内,全班学生发出不敢置信的惊叫。

    这一系列场景,丝丝入扣呼应着《势不可挡的学习》四大叠加原则。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应该是良好关系的主动建构者,对孩子的学业和情绪问题如果能敏于捕捉,并能恰如其分应对,交流就比较顺畅。而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对每一个个体,都必须在场,教师对每一个具体生命的专注和投入,哪怕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十几秒的时间内,全神贯注于他的回答,准确与之回应,巧妙与之点拨。这时的学生,因为被真正看见而建立起自我认同感和效能感,他就愿意进行自我管理和独立学习,这样学习的潜能相对容易被激发。而这些看不见的力量,最终决定着学习的效果。学生总是带着他全部的过往、独有的心灵走进教室,因此对教师而言,第一位永远不是如何教学,而是如何建构良好关系。

    教学目标不是教而是学

    今天我们在讨论教和学关系时,要么语焉不详,要么夹缠不清。《势不可挡的学习》中对此做了精确描述:课堂教学基本目的是从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这句话至少包括三层意思:课堂教学应该有教师的教,而且是高质量的教;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金色的草地》课堂教学中,核心学习目标是“持续观察”。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针对文本特质,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相关问题作为研读支架:作者观察草地几次?每次观察的结果有什么不同?他为什么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学生带着环环相扣的问题研读文本,获得的不仅是草地颜色如何变化、变化的原因这些内容层面的答案,而是触及“观察方法”这个思维内核,悟到“持续观察”这个关键点。

    关于教与学的关系,书中也列举了大量的案例,比如有位老教师每次开始讨论时都会说:“我都已经教了27年的二年级,我相信……”作者认为她只不过是用同一种方法将所带的二年级学生教了27遍,而系统思考的教师会经常审视自己的问题和心智模式,以便改进教与学的关系。公开课、研讨课、赛课风起云涌的今天,当上课的镜头、观课的教师、研讨的焦点都是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时候,这才是问题之所在,我们已经走得太远,远得忘记我们究竟是为什么出发。

    系统思考,建构良好关系,厘清教与学的边界,通过7个基本要素释放学生的潜能等,此书中这些核心理念和清晰策略,它们都指向唯一的教学圆心:不为学,何必教?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未来科技城海曙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