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要往实里去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至关重要。对大学生的培养者——高校教师而言,坚持以立德树人为育人之本之根之魂是其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引领当代大学生成人与成才并重、德行与学问兼修是其必须肩负的时代使命。
教师即课程,师德本身是学生最生动、最鲜活、影响最深远的德育课程,若师德不“立”——立己德,如何担当学生的引领者?若师德不“传”——传美德,如何成为学生的服务者?若师德不“进”——立人与立己同向共进,又该如何成为学生的同行者与合作者?高校教师须以认真领会学生、自身与立德树人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为前提,坚持以“立人先立己”“立己以达人”“立人与立己并行”为基本遵循,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立人先立己,做明道信道的道德先行者
“立人先立己”,要求高校教师要坚持育人者先育己,立德者先修德原则,将立德修身、自律自强作为立德树人工作的首要前提。
《论语·宪问》记载:“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子曰:修己以安人。”“修己”,就是修养自身。“敬”,就是戒慎、虔诚,亦可指个人本身的榜样作用。此句意为君子修己才能严肃地对待政事,进而才能安定百姓,安定天下。孔子以“修己以敬”与“修己安人”回答了子路的“君子之问”,同时也鞭辟入里地道出了“立己”与“立人”之间的内在关系。
这一思想对于当今高校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重要启发意义。它启发我们,教师要先修己,通过修己来明道、信道,以增强承担立德树人使命的资格与底气,并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持敬畏与信念。因为立德树人并不只是一份普通的教学任务,而是对学生整个人生产生重要影响的育人工程,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它需要高校教师能够带着一颗谨慎与敬畏的心去对待这份使命,更要求教师能够有资格有底气、信念坚定地去承担这份职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所以,于高校教师而言,立己就是通过修身养性来立己之“态”、正己之“情”,立己之“资”、正己之“名”的过程,就是通过明道与信道来获得“立人”资格、真正成为学生引领者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高校教师“明大德”,即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与政治方向,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和道德底线;需要教师“守公德”,即自觉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公民基本道德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所提出的职业道德,来锤炼与内化自己作为新时代公民和教师所需要的爱国、敬业、奋斗、进取等道德品质;需要教师“严私德”,即坚持以“克己、自省、慎独、自律、内视反听”等途径来严格约束自身的操守与行为,提高自身的约束力与控制力。如此,高校教师才能真正担当起引领者的角色,其立德树人使命才有实现的前提和可能。
坚持立己以达人,做德业双馨的传道授业解惑者
“立己达人”语出《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亦有学者取中国知识分子“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之意。立己,即立德修身、诚意正心,即明德格物、笃学求是;达人,即尽心尽责、以天下为己任。
本文的“立己以达人”,取上述两种解释之综合,认为高校教师在立德树人工作中,不仅要完善自身内在的德智修养,探明事物的原理真相,成为一个学术严谨之人,更要将修得的德行与学问推己及人,以服务人民、报效国家、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为己任,成为尽职担当之人。所以,于高校教师而言,立己达人不仅意味着要以德立学,做一位学问之师,以德立身,做一位品行之师,更要以德施教、以德化人,做一位传道与行道之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道’是第一位的”“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传道既是“成己”,也是“成人”,成己意味着“成德”,而成人是教师“己”之德行通过育人对社会所产生影响,也就是“成业”。唯成己成人,方能德业双馨。
高校教师要做到立己以达人,一方面,须提高自觉意识和主体意识,尽心尽力为学生“立德”服务,全心全意为社会“传道”,充分提高自身甘为人梯、扶植后人的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努力将“立己修道”之果——自身修得的优秀德行,转化为“立人传道”之果——让学生精神明亮、生命饱满。另一方面,须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自觉把教书育人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把立德树人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重要任务始终,把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责任和使命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努力将青年学子培养成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此,高校才会焕发“立德树人”的生机与活力。
坚持立人与立己并行,做教学相长的同向共进者
“立人与立己并行”要求高校教师在实施立德树人时既能以教为学,将“立人”看作对自我的检视和完善,又能互教互学,从学生身上汲取阳光和能量,与学生共同成长。
“教学相长”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其本义是指教师自身的教和学相互促进,后被人引申为教师和学生互教互学、相互促进。无论是本义还是引申义,它都暗含着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即教师同学生一样,永远是一个发展着的主体,他们同样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成长。世界上没有全知全能的道德先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德”的内涵与学生道德的发展水平都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大学阶段的学生正在经历从青少年期向成人期的过渡,从逆反期向成熟期的转变,从模仿性思维到独立性思维的发展,他们不仅具有较强的“成人感”和强烈的自主自立意识,而且观察敏锐,富于批判性,喜欢质疑和争论,不轻信、不盲从,对事物的判断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鲜明的发展特点与思维特点,使得高校教师的育人工作不能再以机械灌输为手段,而是要感同身受,需要教师言行一致、言传身教、以生为师、以学为伴,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与同行者。
高校教师要做到教学相长,首先要以教为学、以学促教,善于自我检视与自我反思,学会从“立他德”的过程中汲取经验与教训,学会与时俱进,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及时更新或丰富自己的道德价值体系,以更好地服务学生,引领学生。其次,教师要善于向学生学习,与学生共同成长。世界上没有绝对永恒的师生角色,教师与学生自古以来就不是完全对立的,韩愈在其《师说》中曾明确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也许高校学子在知识储备上暂时不如教师,但这并不完全意味着学生的道德修养就一定比教师差。很多时候学生身上所散发出的纯粹与美好往往也会给身陷俗世或身处困境的教师带来警醒与启发,所以高校教师须向学生学习、向学生请教,不仅要甘当“小学生”,还要放下架子,丢掉面子,走进学生、倾听学生,与学生互教互学,携手同行。
总之,高校教师的立德树人工作并不只是一项面向学生、服务学生的单向任务,而是一种既能促进学生成长进步,又能促进教师自我提升的双向互动。教师既是立德树人的践行者,又是立德树人的受益者,既是“立他德者”,又是“立己德者”。高校教师只有始终坚持立人先立己、立己以达人、立人与立己并行,立德树人工作才能真正往深里去,往实里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