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齐发力 走活人才培养这盘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2-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为青年的成长成才服务,是高等教育朴素、基本的职责。

    职责背后的实践逻辑应是真正地将“立德树人”“以生为本”落到实处,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应把定位转到培养应用型人才上来,把人才培养着力点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上来,让学生切实拥有搏击未来、驰骋社会的技术技能。

    从何处着手,撬动高水平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大棋局?近年来,南京工程学院秉承“学以致用”办学理念,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满足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以“产学研”多元多方协同育人为突破口,精准发力,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育人成效显著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为我国加快推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的范例。

    顶层设计

    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地方高校,‘应用型’是办学的本质要求、内在要求、根本要求,这也是南京工程学院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坐标定位。”南京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史国君开宗明义地说。

    直白的话语充分彰显出学校“以生为本、精准定位”的教育情怀与担当。

    以此为遵循,学校发扬“重实践教学、重能力培养”的优良办学传统,坚持把培养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

    随着人才培养新目标的确立,“产学研”三者相互滋养、相互支撑的协同育人发展蓝图跃然而出。

    精心布局

    激活应用型人才培养“一盘棋”

    ——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实现校企一体育人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企业更有发言权,由此,学校联合行业产业共同进行专业建设、共同开发教育资源、共同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指导教学过程、共同评价教学效果,把校企合作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所有环节。创新提出“全维度、全过程融入,多元协同、产学研相融”的校企深度合作理念,将校企合作维度从“教学”单一维度向“教学、科研、服务”多维度转变;合作深度从“资源共建”向“全程参与”转变;合作宽度从“校企合作”向“校企、校地、校校、校研”多元拓展;合作目标从“学用结合”向“学用创融合”提升。

    ——构建多类、多元共建平台,支撑校企协同育人

    学校以促进和增强“科研与教学相互支撑、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校内与企业高度互补、创新与创业有机协同”为主要目标,建立了多类别、多元协同的教学改革支撑平台。根据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中的合作深度,学校建有资源共建、实践教育、专业建设三类向下覆盖的校企共建平台。

    资源共建平台是以“互利性、先进性、持续性”为原则,在校内共建实验室、实训中心。目前学校与6家世界500强、11家跨国公司、25家国内外企业共建了30个实验培训中心和69个实验室,吸纳设备价值2.85亿元,有效提升了教学实验室的质和量。

    实践教育平台是以“校内中心+校外基地”为主要模式,以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训练为主要目标,校企共建校内校外一体的实践教育中心、技术转移机构、众创空间、创新创业竞赛等多功能复合平台。目前,与美国罗克韦尔自动化、德国西门子等120多家企业开展合作,企业投入设备及赞助经费达1.65亿元,组建了创意设计空间、创新创业学院、大型工业中心、工程化项目教学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园等校级共享示范平台。

    专业建设平台是依据企业所在行业产业的需求与学校专业或专业大类的契合度,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教学实施、应用研究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真正全面全程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

    ——共建工程化项目教学平台,实现科研与教学相生相长

    学校建设了集科研与教学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一体、产学研相融”工程化项目教学平台。

    工程化项目教学平台在建设过程中,坚持“教学团队、教学项目、教学文件、讲义教材、在线平台”一体化同步建设;组建校内骨干教师、行业精英、企业专家组成多元结构教学团队;跟踪行业、产业的新发展,实施以实际的工程项目、新产品、新技术为教学与训练对象,正规学习与非正规学习互补的新型复合教学。

    据统计,目前,学校在校级工程化教学项目基地,分行业领域建有智能制造、智能电网、智能控制、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物联网等8个工程化项目教学示范项目,各教学单位围绕自身服务的专业行业领域建设了14个工程化教学项目。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和“互联网+”战略的背景下,学校进一步提出“业界全程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科研教学良性互动”“三确定、四特征、五同步、六属性”的产学研相融平台建设思路,即:以教学团队的研究方向确定训练领域,以教学团队取得的成果确定训练内容,以阶段性学习成果确定训练成绩;以“工程化环境、项目化载体、团队式指导、协作式学习”为主要特征;以“教学团队、教学项目、教学文件、讲义教材、在线平台”一体化“五同步”为建设要求;以“教学性、真实性、综合性、创新性、有效性、可测量性”“六属性”为设计要求。在这一思路下,借助各级各类教学平台,具有南工程特色的“产学研相融,校企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业已形成,真正实现了科研与教学内容的无缝对接和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同频共振。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支撑产学研相融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以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能力为导向,构建包括校企协同、校校协同、校地协同等在内的多种协同模式,突出“专业与产业、理论与实践、创新与创业”的关联交融,突出课程模块的复合结构,优化课程体系,迭代重组课程内容。

    校企协同,重在通过引入企业人才、技术、案例,共建专业、课程、教材、教学与训练项目,共建产学研一体的育人平台,协同开展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校校协同,重在通过加盟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创新创业学院联盟,引入兄弟院校优质资源。校地协同,重在通过对接地方政府部门,建设国家级别与省级创新创业指导与服务基地,构建创业项目孵化服务体系。在多种协同模式的推动下,目前学校打造了工程化现场教学基地128个,开发了课程群项目102个、专业综合训练项目54个、工程化教学项目98个,组建了校外工程设计和应用教学团队40个,校内工程化教学团队32个。这些建设成果已成为学校重要的新型师生共创创新创业平台和教学资源。

    此外,学校依据人才规格要求和“四大融合”改革理念,坚持能力导向,打破学科专业壁垒,革新内容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传统教学形态,新建了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等多环节互融的模块化、项目化、工程化的新型课程。借助产学研相融的新型工程化教学项目平台,突出多知识、多技术的综合应用和复杂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力推进实施课程、课程群、专业综合训练、工程化项目四级系列化项目化教学。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将创新产业教育融入教育教学体系,鼓励和支持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实现自我价值。学校坚持“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从业能力与个性成长、校内教育与校外体验、校园文化与‘双创’氛围”“四统一”的“双创”教育改革思路,搭建了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四创融通、多位一体”的实践平台,创建了“面向全体、分类施教、分层递进”的创业教育模式,形成了“‘双创’教育课程化、课程教育‘双创’化”的课程体系。在学校的大力扶持下,创新创业的种子不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2017—2020年”年度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江苏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基于四统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产业学院,精准发力、精彩破冰

    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必须务实,学校结合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实施,以“产业学院”为突破口,精准发力,为助力地方经济发展踏出坚实的一步。

    目前,学校已经分别落实了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中达电通、腾讯云作为核心企业,以及康尼机电、南瑞继保、科远智慧等骨干企业,与江苏省机械行业学会、机械工程学会等行业学会共同开展产业学院建设方案协商与研讨。学校还结合专业特色与优势,集聚专业集群,按共同发展和产业引领两种类型建设产业学院,构建全新的校企协同育人体制机制。与腾讯云和慧科集团合作建设的“南京工程学院·腾讯云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已经成为首批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与江苏省宜兴市政府部门合作建设的“南京工程学院宜兴产业学院”的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一项项改革创新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产学研”齐发力,产生共振叠加的实际效果,使学校人才培养迸发出无限活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