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广袤大地上教育的复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2-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育是民生重头,既关系千家万户、人人关心,又人人都可言说讨论,所以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内,教育每每成为热点、焦点,非常热闹。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有不少观点值得推敲、质疑。

    比如最近某知名大学教授一番“我的孩子正在势不可当地成为普通人”的言论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有人一开始就曲解了普通人的内涵,普通并不意味着失败,也不意味着平凡和平庸。此外,作者此番言论,主要针对的是大城市中的部分家长,他们为孩子不计成本地投入,不仅让孩子不堪重负,也造成了整体教育竞争的加剧。但如果有人放松心态,从这种激烈的教育竞争中抽离出来,进而引领更多的家长从尊重孩子兴趣、尊重成长规律的方向出发进行教育选择,则不仅能让孩子收获更快乐的童年,也能助力于优化整个教育生态。

    有些孩子享受着过剩的教育资源,而有些孩子刚刚脱离匮乏。对于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来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优质教育供给不足仍然是最大的现实。拒绝“普通”,成为另外一种意义上的“不普通”,是他们改变自身乃至家庭命运最重要的途径。所以,如果把“我的孩子正在势不可当地成为普通人”这番言论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向这群孩子说,则可能让人产生不适乃至于不满。“精英劝你放开是让你认命”的批评正源于此。

    不管是哪一方的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也都有其适用的对象,而不能一概而论。这正是因为中国有着辽阔的土地和复杂国情,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城市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尽管在缩小,但是仍然有很大差距。城市的孩子在为课外培训班太多而烦恼,而中西部学校正在努力开齐开好音体美课;教科书上的长城故宫,北京的孩子触手可及,农村的孩子可能需要奋斗很多年才能抵达。正是这种差距,决定了我们观察、评判教育话题,要从中国复杂的教育发展情况出发,要扎根中国广袤的大地,而不能限于自身所处社会经济地位、阶层。否则,对相关教育话题的讨论就会是鸡同鸭讲,共识就很难达成。

    就以吵得沸沸扬扬的家长群为例,对于因为给孩子批改作业、接收各类通知公告不堪其扰的城市家长来说,家长群太烦了。但是对于农村学校,尤其是以留守儿童为主体的农村学校来说,家长群却可能是教师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工具。常年在外的家长透过家长群,得以更方便地了解孩子学习生活情况,进而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引导。通过家长群,身处异地的家长和教师能够更好实现家校协同育人的目标。

    最近,美育进中考又有新进展。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国已有9个省份开始试点美育中考。一项针对来自不同地区城市1506名学生家长进行的调查显示,95.0%的受访家长关注相关政策的出台,67.9%的受访家长建议探索符合不同年龄层的美育方式,67.3%的受访学生家长建议完善美育教学的软硬件条件。体育美育开展得较好的地区家长关心的自然会是孩子的学业负担会不会加重,会不会催生新的课外培训需求。而对于三四线城市以及农村地区的家长来说,改善硬件条件、优化师资队伍、开齐开好体育美育课,确保孩子们公平竞争则是他们更关心的问题。城市、农村的孩子能接触到的美育教育是不一样的,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对于乡村孩子来说是奢侈品,而乡村也有不少城市所不具备的特点。不同区域内家长的不同诉求都值得倾听和重视,如何结合区域、城乡的具体实际,丰富课程设置,探索多元评价方式、科学合理设置评价标准,而不是用一把尺子评判不同孩子的艺术素养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否则很容易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也可能带来新的教育不公。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要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要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就是着眼于广袤土地上教育的复杂性,着眼于教育发展的区域、城乡不平衡,坚持系统观念、全局谋划,实现协同发展、公平发展。看见广袤大地上教育的复杂,看到复杂背后不同群体的教育诉求,在这个基础上来讨论教育话题、制定教育政策,我们才会有更多的共识,才能让政策更好落地,更好推动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包饺子 迎冬至     下一篇:给问题童书扫扫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