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使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2-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20年乍暖还寒的初春,驻足校园,万物萌发,腊梅、连翘、玉兰、紫薇等竞相开放。沉寂已久的心被眼前的春光温润了,可淡淡的忧愁油然而生。往年孩子们都会在满园春色中驻留跳跃,而今,只剩下它们静静开放。此刻的我,岂止是遗憾他们错过了春景,更多的是想念,想念那欢闹的孩子、那活力四射的操场、那站立在学校各个学科正中央的校园小主人……9月1日清晨,终于迎来久别重逢的孩子们!我早早地站在校门口,微笑着向重返校园的孩子们送上鞠躬礼,互赠大拇指,送上一个拥抱、一句鼓励,一份期待!除了孩子们高大壮实了一些,校园依旧清新,教师依然精神,似乎一切如故。然而,经历了这个特殊的春、夏,我们已回不到过去,我们也似乎跟以前不一样。

    这一年,我是中国教育电视台现场直播课的开讲人

    作为校长,我带着清华附小团队,承担了疫情大考下的中国教育现场直播课的公益担当。其实,早在春节期间,我便进入了“战时状态”。受疫情影响,全国中小学无法按时开学,学生可谓“嗷嗷待哺”,学校教师和家长的线上“淌水”弄得快要“人仰马翻”,教育部希望清华附小为全国小学生“停课不停学”准备线上直播课,努力“马踏飞燕”。正准备过节的清华附小教师也算“冒着生命危险”,迅速从全国各地奔赴千里回京,到电视台上直播课。老师们由教师被迫转型为“电视主持+电视主播”,每个人身上都承受着千斤重担。可谁料到疫情汹涌,直播课时间从3周延长到5周,又从5周延长到9周,最终一直延续了整个学期。我带领团队也从大年初一,一直忙到9月新学期开学,中间没有休息过一天。

    学生在哪里,教育就在哪儿发生。在全国小学生“停课不停学”“同上一堂课”中,我们一共上了816节现场电视直播课,230余位老师参与其中。为体现清华附小“儿童站立课堂正中央”的教育哲学,清华附小学生主动提前跟进备课,线上参与直播7000人次。电视直播覆盖31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全球部分华人家庭,总观看量达11.15亿,直播及点播累计播放量为6.54亿,满意率达91.2%,电视台收视率提高539%……

    在这一关键事件中,我们得到了真实的专业淬炼与价值塑造,构建起了一所线上教师进修学校。不只全国各地的学生和家长对教师公益情怀致以最真诚的敬意,上级专家领导也高度评价我们的直播课体现了“国家水平”,是“为国家做贡献”。

    那么,是什么让我们在那个时候有勇气去承担全国的直播课?我想说,是清华附小成志教育的精神。一个人、一个集体,必须将个体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祖国人民发展的熔炉中,淬炼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

    这一年,我是线上班群和学伴群里的“老师+班主任”

    疫情的发生,使得居家学习、在线学习成为一种新常态,基于工具革命的新一轮学校变革正在发生,清华附小也悄然迎来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教育

    几乎每天,我都来到没有学生的学校,要看到他们线上课堂学习的真实样态。同时,我谢绝了许多线上演讲、会议、授课的邀请。“潜水”倾听众多线上专家分享不说,更是以一名班主任教师的身份,沉潜到线上学校班级课堂,在一个个线上的小型场景里察觉放大或显微发生的现实,寻找由个到类,由类到群,再回到“个性的全面”真实经验。

    我选择一至六年级里有“特色或特需”的六个班,和班主任一起,结合学生群体性需求和情感支持等问题,将原来学校线下进行的“小组化学习”方式(即把班级40人左右的大班额教学分解成若干小组的学习),搬到了线上。不同的是,增加了一类人群:学生的爸爸妈妈。这些小群落,由此组成了师生与家长同群陪伴、互为伙伴的全方位立体“线上学伴小组群”。

    我以“丁香姥姥”为昵称,潜入六个年级的六个班级里,当联合班主任,给学生以或体育锻炼或阅读书目或家务劳动等方面的鼓励或指导。结合我是语文教师身份,帮助语文教师进行适时作文点评与整本书分享等学科教学活动。同时,我跟进班级里的“小种子”(特需儿童),线上进行一对一的家校沟通,与“小种子”的家庭,在产生深度内心共鸣的基础上,和班主任一起精准对接,确定学生最近发展区、最可改进的简明建议,得到家长和学生们的深度认同,实现等待中的同向共育。家长们在群里,真的把我当作了孩子的“姥姥”,在一点点的细碎沟通中,让“家校共育”形成全立体的教育现场,让彼此的价值观与行动共振。直至今日,线上学伴小组群依然存在,周末经常还在“热火朝天”地互动着。我还手写校长奖,奖励群落里那一个个令人惊喜的“成长故事”……

    这一年,我是不断写信获得同理共情并记录所思所感的作者

    虽隔屏不能见,却可见字如面,一写,就17封信。

    我写给亲爱的同学,要把卧室当书房,把客厅当运动场,努力交下“身心健康、经典阅读、良好习惯”三个好朋友。告诉正在经历疫情的他们,如何学会自主学习,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

    我写给所有班主任和老师,分享我阅读到的,面对世界格局的变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的不断变化,我们怎么更适应?面对疫情,学生的情绪有怎样的波动,有多少学生更加成了“玻璃心”,我们该怎么一起想办法?如何遵循教育的初心,永远不断自我完善,用理性照见自己,秉心相爱,执手同行?

    我写给所有学生家长,告诉他们,家长钉锚,学生才会定心。家庭就是学校,家长就是前端教师和班主任,要在疫情常态化中保持稳定情绪,不断扩充见识与智慧,提升家校“同向共育”的格局。引导家长把工作中的情绪像挂外套一样挂在门外,再走进门面对自己的孩子……

    我也写给管理者,疫情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这个世界,只是为时间安装了加速器,加倍驱动原有趋势的发展步伐,比如数字化运营、线上教学、OMO模式、线上教育增值等。它通过呈现最极端的一面,把我们从左思右想的纠结中拯救出来,让我们强烈感受到,决策要务实,执行要明确,行动要速度……

    这一年我把自己的抗疫心得在《中小学管理》“中轴会讲”中留作“档案”,每月连载1篇,整整12篇。《这个世界另有计划,你该怎么办》《创造直播课上的进修学校》《如何与焦虑相处》……巧合的是,这一年,算起来正好是我做校长整整十周年。十年来我很少写有关管理的文章,可这一年却留下了印记。

    人民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使命。记录清华附小全学科的“国家电视直播课”,经历从寒冷寂寥的煎熬,到春暖花开的坚守,直至夏荷飘香的涅槃。一所小学身上所体现的“立德之美”,恰好是一种面对逆境的坚持、坚守和坚忍的见证。记录作为校长的我,面对考验与压力、焦虑与困惑、骄傲与激动,居安思危,韬光养晦,修行自省中,如何始终带着泥土的气息,立足线上线下更好融合之课堂,带领团队全力“寒梅傲雪”,竭力躬身入局,把自己扎在现实的土壤里,就是“凌寒独自开”的未来……

    2020年,我在把自己经历的、实践的当作经验与方法。

    (作者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