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与经典结缘很难成为高雅的人
上海开放大学教授
我们亟须用能够为精神打底色的、有高贵血统的经典,来指引孩子们、指引民族的未来。这关乎一个人的格调和品位,也关乎一个民族的格调和品位。
我一直在思考,基础教育和文化经典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仁义礼智信”,每一个概念的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这些思想,是对整个人类文明和人类道德使命的思考。这些思考,变成人类文明的成果积淀下来;这些积淀,最后成了人类生存的价值观。
教育,就是要把这样的价值观赋予我们的后代,让全社会在这样的价值基础上文明地运作。教育的目的,是要让本民族的文化得到传承,需要把本民族的文化经典作为教育的一个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
怎么读经典,我就讲三个词,第一个就是原典(元典),可以写成元旦的“元”,也可以是原来的“原”,这两个字都有一个共同的解释,就是源头。原典是人类文明的源头,公元前六百年到公元前三百年间出现的著作就是人类文明的原典。经典的数量有很多,唐诗、宋词、《红楼梦》都是经典,我们一辈子不可能读完所有的经典。而原典就不一样,中国文化最核心的几本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德经》《庄子》等就是中国的原典,数量并不多,人的一生是有可能完整通读的。
第二个是完整性,一定要读完整的书,我经常说,从教育学的角度,从学习的角度来讲,碎片化的知识没有意义,不成体系的知识没有价值。因此,我们要把一本书从头到尾地读完整。
第三个是系统性,《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德经》《庄子》是成一个系统的,是一个文化体系。如果孩子把这几本书读完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就会在他的心中建起来。很多人读的书数量不少,但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按照体系来读书。
另外,总量要适中,不能太多。在浦江学堂,孩子们用的是业余时间,每周的双休日开半天课,暑假上两周,从小学二年级到小学四年级,三年时间,就可以背完“四书”。浦江学堂不做选读、选背,要求学生全本背诵。可以想象,当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孩子能背诵全本“四书”,他的认知能力、他的心智发育会达到一个什么水准。
读经典,还要注意次序。浦江学堂采用“3+2+N”模式,前三年为“养正”阶段,依次学习儒家“四书”,要求学生全部背诵并基本理解,培养品性之正直、思想之无邪、是非之明确。然后,进入两年的“培大”阶段,依次学习道家《道德经》《庄子》(内七篇),培养大格局、大眼界,蕴含包容之胸襟气度。之后“N”年为“精一”阶段,在前五年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有志学员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学习研究。先立根本先“养正”,让孩子们懂得规则之后再“培大”,这个次序不能改变,要符合孩子成长发育的规律。
影响我的一本书
《论语》
一部《论语》,只有500多则,不到16000字,却包含三个体系:知识体系、价值体系、文化体系。
先说知识体系。孩子们能从中学到很多历史知识:夏商周三朝文化史,许多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此外,孩子们还能了解很多历史名称的含义、礼仪知识以及语言知识。《论语》不仅词汇丰富,还有很多经典之句,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些话是一辈子都用得着的。
再说价值体系。《论语》涉及如何做一个好人,还涉及什么是好的政治、好的社会以及很多做人和处世的原则。孩子们在学到很多知识之外,也涵养了价值观。就文化体系而言,通过《论语》获得价值观,孩子们会认同中国文化。一个人有没有文化认同,直接关系到他有没有精神的归属。而对一个民族来说,关系到它有没有凝聚力,有没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识别性的文明符号。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