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株蓬蓬勃勃的芭茅花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2-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恩施市龙凤镇民族初级中学美丽的校园和盛开的芭茅花

    我们终于在不经意间找到了象征乡村学校及其师生的精神符号。那就是学校周围漫山遍野的芭茅花——它们向地扎根、向阳而生、自然生长、有序生长、抱团生长、蓬勃生长。用一片坚韧顽强的精神,拥抱着这所乡村校园,给每一个生命以灵感、以灵性、以灵魂,孕育出了生命的自觉,彰显出了生命的活力。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民族初级中学地处鄂西山区。走近学校,你会看到周围那一片片丛生的芭茅花,生长在起伏跌宕的山野上,牵走了你的灵魂。

    在这里,芭茅花已然成了这所乡村中学及其师生的精神符号。寻觅这条精神之河流淌过的时光和地方,我们开始细读其孕育出的动人故事——

    故事的深厚土壤

    龙凤镇民族初级中学是在龙凤镇全国综合扶贫改革试点区的建设和发展机遇下,于2015年迁建的一所办学条件一流的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5年来,在农村中学普遍变小变弱的情况下,学校借迁校东风,以生命的自觉和张力实现了逆袭:规模变大了,质量提高了,理念超前了,影响深远了。

    教师从140人增加到228人,班级从30个增加到56个,学生从1700人增加到3086人。不知不觉中,这里的师生宛如一丛丛新生的芭茅花,在山野间纵情生长。极目所见,皆是师生随风飘拂的身影。在山野间孕育希望,放飞梦想,滋养生命,绽放精彩,像芭茅花一样深深扎根在乡村校园。

    学校参加新学校文化建设规划会的时候,恩施市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说:“校园建起了,校长和师生过去了,文化自然就有了,但是你们叫龙凤镇,‘龙凤’这个元素不能丢了。”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它指导着学校办学理念和精神的提炼,对学校管理起到统领提挈的作用。它有神而无形,贯穿和融合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完美凝聚,不乱不散。如何让“龙凤”成为这所学校的灵魂呢?

    通过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结合学校多年的积淀,“龙凤文化”有了雏形。“藏龙栖凤、笔耕不息”的办学精神,“树木栖凤、树人成龙”的办学目标,形成了学校独有的特质溯源——“知书达礼”,凝练出了“知晓天下,礼行人生”的校训,“崇文明礼,乐思进取”的校风,“传文授礼、知行合一”的教风,“博文约礼、明志笃行”的学风。就连学校的楼栋命名、校徽设计、校旗、装饰符号、色彩搭配、学校管理等都体现出了“龙凤文化”。

    现在,“龙凤文化”厚植于学校和人文的深厚土壤中,得到了大家观念上的认同、行动上的践行。教师“藏龙栖凤、笔耕不息”蔚然成风;学子“来为求知,去做龙凤”孜孜以求;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殷殷相盼。党政重教、社会关注、内外兼修、协调发展,龙凤镇民族初级中学呈现出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故事的精神符号

    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3年前冬天的一个傍晚,几位教师沿学校周边查看,霜凌和远山的积雪似乎凝固了空气,泥土也似乎停止了呼吸。但漫山遍野的芭茅花却在坎坎边、沟沟里、坡坡上、道路旁,遍地皆是。放眼望去,四处都是风中摇曳的亮丽身影,芭茅花给这所学校带来了灵动和生气。

    芭茅花,在这里太普通了,它没有光鲜华丽的颜色和吸人眼球的花朵,它也没有屈曲盘旋的形状和遒劲挺拔的枝干,更没有沁人心脾的芳香。大家顿生灵感:“扎根乡村学校的老师,不都像芭茅花一样吗?他们朴实无华,默默奉献,活脱脱地创造出了一个非凡的校园。他们从青年到中年,一辈子的生命芳华默默地付出,静静地绽放,献给了心爱的教育事业……”

    从此,师生便认定了芭茅花,认定自己就是一丛丛芭茅花,纤细、柔软、贫瘠,但骨子里却有着坚韧,气质里有着飘逸。

    家在武汉的赖浩老师,10年间,两地奔波,300多张火车票的故事广为人知。他说:“学生和事业驱走了心头的孤独,独立的生活让我更加坚韧。”正是因为心里怀着对乡村教育的大爱,他才能如同芭茅花般扎下根来。几位老师激动地说:“校长,其实我们也是周末赶火车的人。”

    七年级学生谭向娜拉,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坚持写下180篇日记,她说,她的心里已经种下了文学的种子,芭茅花轻轻地走进了她的梦里。

    学校创设小程序“芭茅花”,引领教师打卡写教育故事,去呈现教育的理念、哲思、唯美、温度和人性的光辉。小故事每月点击量逾万,在不经意间成为一项公益事业,影响了更多的教育人和受教育人。学校每次出去交流,都会把老师们的故事当作“红包”分享给大家。

    今年的新冠疫情,逼着学校开始了一场说来就来的教育实验和实践,用芭茅花的顽强精神在这一片山野上开始生长。

    学文件、指南、实施方案,学周边先开课的高中,学全国部分名校,终于有了自己的成熟方案。

    找教研部门支持,找电信和数字校园开发企业支撑,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平台和模式。

    从学校到师生、家长,线上教学就像芭茅花一样遍及山乡,在“自己”的精神家园里自然生长、有序前行。

    今年的开学典礼,学校用一种仪式让芭茅花走进师生心里。“这样的音乐,这样走心的故事,总是听得忍不住热泪盈眶,这一届的开学典礼很温暖、很戳心、很感动,感动自己是幸福的龙中人,骄傲自己也是一株芭茅花。”

    “开学典礼是珍藏的纪念版,芭茅花就是它的徽章。”典礼结束打开手机,情意满屏……

    故事的深刻内涵

    教师们说:龙中的文化就是地域、传统、教育、自然和人的高度融合。

    学校不断凝练自己的文化和思想,“礼”凝聚了“龙凤”的精华,成了学校的灵魂。“礼”至神生,神凝心智。细琢“礼”字构成,形似一只腾空而起的凤凰和一条潜入江海的游龙组合而成,恰恰与“龙凤镇”地名相吻合,而“龙凤镇民族初级中学”的校名,又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人民期盼、中华民族对图腾的敬仰、传统文化的精髓相契合。

    ——“礼”的逻辑表达。“一训三风”,总起分承,经纬相织。崇文、传文、博文,明礼、授礼、约礼,由校到人,由师到生,由文到礼,由知到行,纲常有序,遂成生态。

    ——“礼”的哲学表达。学校的“礼”文化,是对教育本质的科学探求、教育实践的精准把握。“礼”是龙与凤、知与礼、方与圆、青与蓝、刚与柔、徐与疾、破与立、传统与现代、制度与人文、现实与梦想、理性与情感、规则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如队伍建设,学校提出“尊重而不迁就,包容而不迁就,严格而不迁就”,如干部队伍,学校提出“眼里有一筐,手上有一双,嘴巴有一张”的知行合一。

    ——“礼”的诗意表达。龙中愿景:努力把学校建成一所智慧、美丽、秩序、诗意的乡村家园和师生的精神家园。

    ——“礼”的生命表达。“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教育的任务和价值集中体现在唤起生命自觉、激发生命活力,培育“藏龙栖凤、笔耕不息”的精神。

    学校重视重构“自己”的三个层次:“做自己,做真实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从师生自我发展中提炼出校本的学业和职业的生涯规划:“做自己该做的事(本职);把该做的事做好(价值);我向你看齐(引领);做自己想做的事,把想做的事做成(理想)。”

    这些朴实的语言催人自省、自律、自励、自立,为师生自主发展、自觉成长规划出一条生命前行的优美弧线,形成了“万物归焉而不知其主”的生命之“礼”。

    学校以“礼”传达出的规则和道法为魂,引领一个学校有文化、有灵气、有底蕴,有自己的故事。

    8年前,学校安排开学工作时,一位教研组长申请辞职,原因是公开课安排不下去。学校当即把公开课排入课表,分年级、分学科有序推进,纳入考核,学校把赛课分为备课组、教研组、学校三个级别,研讨课、赛课、校内引领课、校外交流课四个类型,打造成“三级四课”的赛课模式,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教学教研文化:主题引领、学生评教、四备三思、好课标准、模课磨课、赛课晒课、技术融合、课堂观察、课型多元、玩转美篇、猜题说卷、青蓝工程、辖区帮教、资源建库……

    十年磨一剑,创新谋发展。德育案例“抓十好规范,育美丽学生”被上级部门评为优秀案例。涵盖衣食住行学的“健好体、上好课、管好物、吃好饭、走好路、上好网、着好装、睡好觉、扫好地、乘好车”,已然成为学生的常态。学校始终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将德育工作要求落细落实,为学生一辈子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创新总结出的“十好”学生,在恩施州中小学全面推广。现在,学校又开始探索“十好”教师、职工、家长的评价引领。

    走进学校,一派生机盎然,校园中李子快熟了。学校教师倡议:举办桃李节暨毕业典礼仪式,让师生共享,届届相传,成为一种学校特色文化。“桃李节”让学生享受到了摘李、分李、享李的芳香,“桃李满天下”映红了每一个师生的笑脸……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目前,学校和市教育主管部门一起制定“1+3+N”连片办学新模式:以龙中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采用支教式、协作式和同体式三种方式,带动周边乡镇的几所薄弱初中,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龙凤镇民族初级中学的经验写进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