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做结合让工匠精神代代传承
几天前,我参加了由新疆青少年出版社主办的“读匠人故事,寻中华匠心”主题阅读活动。与一些阅读活动不同,此次活动没有惯常的领导讲话,只有学生讲述自己被绘本故事所启发,在父母和老师的引导下寻找匠人匠心的故事。他们通过视频口述或自创绘本等方式,从美食、科技、传统文化等角度展示了牛肉拉面、火锅、油纸伞、皮影戏、葫芦雕刻等制作技巧,及其背后众多能工巧匠的励志人生。在众多参赛作品中,不仅有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还有孩子身边的“亲密匠人”,如《做鸟笼的姥爷》《做电工的爸爸》等。当他们用质朴并充满温情的目光记录下这些平凡中的不平凡时,让人由衷感动,并深刻感受到,匠人精神其实没有丢,一直就在孩子们的心里。
现实中,我们总是希望每个孩子都热爱劳动,拥有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但很多时候收效不大,乃至事与愿违,一个主要原因是劳动与教育两张皮,没有在心理层面点燃孩子,从而实现信念与实践的对接。而此次主题阅读活动之所以得到师生的积极参与,且效果显著,无疑是先让孩子产生心理和情感上的感动。其中,教师授课指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智育、德育与劳动教育由此得到有机结合。孩子们或面对面采访民间匠人,或全身心探索制作某项工艺,在习得和实践上均实现提升。
从现实来看,阅读与实践从来是不可分割的,如果说阅读是打开认知、掀起心底波澜的途径,那么实践操作则是读以致用,将纸上的蓝图化作实际的产品,让学习更加具体化、可视化。在读与做之间,读往往是很重要的起始一环,很大程度上能引发孩子内心深处的动机。两者有效结合,相得益彰,孩子们会真切体验到劳动的乐趣,不同行业工匠身上所具有的用心做好一件事、用笨功夫练出真本事等优秀品质。
以此次活动中师生共读的《烤鸭王》《大药房》《大鞋匠》等绘本为例,关于中华老字号是如何炼成的、其多年传承的秘密在哪里、创始人有着怎样的经历等,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在阅读过程中,他们渐渐解开困惑,并被励志故事所吸引,自然愿意尝试。实际上,在当下图书市场,同类图书并不少,除了这套“中华匠人精神传奇故事图画书”,其他出版社也有丰富的人物传记等,都有激发孩子爱上劳动的作用,值得家庭和学校推荐给孩子,让他们多读善做,深刻认识到大国工匠身上承载的多重意义,进而形成积极的价值观与高远的事业心。
各行各业都有能工巧匠,每个行业的渊源、佳话、讲究,每个优秀工匠的逸事、成就、故事理应走进家庭、进入课堂,成为劳动教育的生动素材。孩子多读多个行业的图书,多体验其中的门道,无形中更懂得行业规则、师徒传承,不同行业杰出人物的骨气与胆识、一心为老百姓服务的品质,同时也能知晓不同行业不同时期的世态人情、风俗习惯。比如,古代做鞋这一行业的佼佼者,往往将纳鞋底变成一项艺术,并有上门为雇主丈量脚长、获取其走路习惯和其他特殊要求等信息的习惯,其中无不透露着工匠们共有的匠人精神,也能给予孩子最生动的德育熏陶。
从研读图书、模仿创作到实践体验,孩子对劳动的技能和益处感受会更真实;教师从故事入手,通过教案设计到课堂授课再到监督评价,打破了劳动教育动机与操作、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障碍,学生更容易亲近劳动教育,主动去体悟工匠精神。不是每个孩子未来都会成为工匠,但童年时的阅读、研究和体验能为他们的内心指路。学校和家庭合力,让每一间教室都闪烁阅读之光,让每个孩子都体味到劳动所带来的快乐,工匠精神自然会一代代传承下去。
(作者系本报记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